短影音異軍突起!青少兒使用IG、抖音多於臉書卻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學者憂成失根的年代

政大數位傳播文化行動實驗室與白絲帶關懷協會今日發表最新調查報告,顯示今年台灣青少兒的入口網站IG與抖音異軍突起,已經超越臉書。(圖片來源/黃葳威提供)

最新調查報告,台灣青少兒的入口網站除跨國搜尋引擎掛帥外,今年Instagram與抖音短影音異軍突起,已經超越臉書,不過,報告也指出,短影音與AI衝擊下,台灣青少兒搜尋自己文化資訊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

政大廣電系教授黃葳威憂心,每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次文化,倚重跨國科技平台的青少兒,卻成為失根的年代。

青少年使用IG、抖音超越臉書,也較不會主動搜尋藝文資訊

政大數位傳播文化行動實驗室與白絲帶關懷協會今(24)日發表「2023台灣青少兒美感素養與上網趨勢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台灣國小三年級至大學四年級在學學生青少兒最常使用的入口網站,以「Google」為入口網站的青少兒最多(49.0%),其次為社群網站「Instagram」(45.6%)、影音平台「Youtube」(35.2%),「Tiktok抖音」(25.5%)還擊敗「Facebook」(23.4%),其餘作為入口的均不到兩成。今年IG與Tiktok異軍突起,YouTube使用者略呈下滑。

而在青少年美感素養調查中,再現反思表現最不足的有「平日我會主動搜尋藝文活動相關資訊」、「我能具體說明藝術創作在不同文化所呈現的差異性」、「我能夠向他人解說自己文化中的藝術創作特色」,及「我會蒐集不同文化的藝文資訊」等。

報告指出,不可否認,疫情期間實體的藝文活動暫停,影響受訪者實際接觸的機會,然而,青少兒學生透過網路搜尋相關藝文資訊的行為也相當有限,更遑論台灣青少兒學生向他人說明自己文化藝術的特色。

憂倚重科技平台的青少兒成失根的年代,學者:台灣需要優質的影音內容

疫情拉進網路與日常作息,黃葳威也表示,加上短影音的內容品質不一,但青少兒對於自己文化的認知卻沒有成長,打卡頻頻的日常,青少兒缺乏本土文化藝術資訊的胃口,台灣需要優質的青少年影音內容,兒少需要具備融合人文藝術與科技的素養教育。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表示,教育部108課綱所重視的素養教育,應進一步強化莘莘學子對於科技平台與資訊的識讀教育,建立青少兒維護個資並分辨假訊息的能力,同時善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文化部則應重視並鼓勵優良本土青少兒節目的製播。

此外,邱志偉認為,行政院行政院已核定文化部4年100億元的「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其中文化禮金也擴大適用至16-22歲,相信都有助於提升青少兒的美感素養與藝術鑑賞力,未來也會持續爭取國中小學生也能適用文化禮金。

智慧型手機與青少兒生活緊密相連,多為看影片、聽音樂、玩遊戲

調查也顯示,小三到大四的在學學生家中平均擁有的電視數量為1.77台,電腦數量達2.2台;近9成(88.4%)的青少兒擁有自己的手機,9成5以上都是智慧型手機,代表智慧型手機與青少兒生活緊密相連。

整體而言,小三到大四受訪的在學學生,每週使用手機時間達26.21小時,上網時間有24.54小時,收看電視時間只有6.01小時,運動時間更少僅7.61小時。

青少兒上網動機,7成以上主要是為了看影片(75.1%)、聽音樂(69.9%),其次為玩遊戲(69.4%)、查詢資料(56.4%)、使用社群網站(54.2%);再者,4成以上青少兒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與他人聯繫,3成4看娛樂資訊。

衛星公會祕書長陳依玫強調,台灣本土影音節目多由電子媒體穩定產製,跨國科技平台僅僅是購買、播出極少量的台灣自製節目;相較之下,政府對於影音頻道與網際網路的治理,卻形成不對稱監理,對於受到短影音視頻、網路包圍的影音產業,猶如雪上加霜。

科技與時俱進,設計始自人心。實驗室也提出「善用AIGC的媒體識讀」建議如下:

1.賞識思維 A(Artful Thinking):培養賞識思維,落實12年國教

2.智慧財產 I(Intelligence Property):維護智慧財產,促進文創發展

3.數位品味 G(Good Taste):提升數位品味,跨越資訊落差

4.創意創新 C(Creative Innovation):實踐創意創新,融合人文科技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中國爆發兒童肺炎大流行 北京已向WHO提供兒童感染數據
七都中古屋房價中位數 三都已站上千萬元大關
左批「藍色染紅」右批「白色燙金」 賴辦發言人陳世凱籲:藍白陣營回歸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