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帶風向?別傻了!

(作者鄭春鴻為明年春天將在松山社區大學開設一門課「生命故事創作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入課程介紹網頁了解。報名電洽松山社大02-27475431)

社會科學家們曾經認為,經過強化洗腦後,即使是一個謊言、教條、偏見,都會使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認為是他們都應該信服的「道理」。人會變成一群綿羊,人如綿羊般地懦弱、可憐。

「人如綿羊」(People are sheep)這一觀點是科學家提出的,然而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這樣評價自己,他們只會說順從是不願惹麻煩、只是遵守規則。 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1907-1996 ) 在1956年曾做過著名的「阿希從眾實驗」(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他說:「我們發現從眾的現象在社會中非常多,導致正常、善意的年輕人都會因此而顛倒黑白, 這實在令人擔憂。」

這個實驗太有名了,大家都相信「人如綿羊」,從眾心理的見解好像是舉世公認的真理一樣,以此為依據而提出了大量關於從眾行為的新假說。更糟糕的是,在政客、選民、政府官員等受過教育的言論中,這種觀點更加猖獗。眼前我們看到的網軍「帶風向」,就連政府都要編預算花上億的經費來養一群眼中只有錢,沒有是非的年輕人來幹這些勾當。《我們與他們:身份的科學》(Us and Them: The Science of Identity)一書的作者戴維•貝雷比(David Berreby,1958- )則說,「但是『人如綿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它導致了更多錯誤的假設和糟糕的政策,是時候將其淘汰了。」

經過半世紀,人類在多次的知識革命、數位革命及新式教育下,東風吹、戰鼓擂,一個已經沒有偶像的時代,人還是一群綿羊嗎?「阿希從眾實驗」50年後的2006年,心理學家伯特•霍奇斯(Bert Hodges )和安妮•蓋爾(Anne Geyer)重複了「阿希從眾實驗」。在大規模的實驗中,發現每個被試者分別進行了 12次類似的實驗,但多數實驗中,被試者平均只有3次同意了大部分人的觀點,而其餘9次都堅持了自己的觀點。正如霍奇斯和蓋爾所提到的:「個人應該是『遵從他所看到的』,而不是考慮別人怎麼說。」

人的行為似乎很容易受到「暫態事物」的影響,但影響行為的因素其實很複雜,更有可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因素。那些匆忙趕路的神學院的學生幫助別人的意願遠不及那些時間充裕的學生強烈,這跟「愛心」無關;而跟「趕路」有關。人們的群體行為比較真實的樣貌,應該只能被解釋為受「多個」暫態影響,就像海上的一次又一次的波浪,以及在意識之外強有力的驅動力,就像深海海流,上下交相組合影響下的綜合行為。而所有出現的影響行為因素都是重要的、無法捉摸的、令人著迷的,絕非統計學家,更不是那些「選舉空軍」樣樣都可計算掌控的。

請「網軍帶風向」只是花冤枉錢

無論如何,現代的心理學家早已放棄了 「人如綿羊」這種過於簡單的「從眾」觀念,說它是「偽心理學」也不為過。換句話說,甚麼「網軍帶風向」根本就是過時的刻板想法,政府政客的錢雖沒都白花了,但說花得冤枉則一點都沒錯。我們看楊蕙如在政府部門到處兜售他的「空戰」;看蔡英文的開心「被撩」;看韓國瑜、「宋神掌」上「博恩夜夜秀」,就以為可以撈到年輕選票,效果搞不好還比不上無心插柳的看雞蛋破殼而出,替小雞取名這種「綜藝小品」來得好呢!

這使我們想起「80-20法則」 (The 80/20 Rule) 。它指的是:在原因和結果、努力和收穫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的關係,而典型的情況是:80%的收穫,來自於20%的付出;80%的結果,歸結於20%的原因。 反過來說,在我們所做的全部努力之中,有80%的付出只能帶來20%的結果。「80-20法則」是由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1906年提出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的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在選戰中,那個最後勝出的人,經常不是他做的努力特別多;也不是他做的努力多麼高明精準;更不是此人有多麼好,而更可能是他的對手太弱、使人嫌惡。至於為什麼他的對手令人討厭、投不下票呢?經常還真是一些「很冤枉」的原因,比如他長得醜、不但醜還沒有「型」,長得不像個總統的樣子;說話不像總統等等。沒有太多人會跟著「風向」走的,「帶風向」?別傻了!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