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圍城?高雄八一氣爆啟示錄|華視新聞雜誌
高雄市 / 陳沿佐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高雄八一氣爆事件,發生至今10年了。時間回到2014年7月31日深夜,當時高雄前鎮區及苓雅區的氣爆威力,除了將道路炸得支離破碎,城市滿目瘡痍,還造成32人死亡,超過3百人受傷。事後追查,肇禍原因是李長榮化工運輸,化學原料的工業管線破損,導致丙烯外洩釀成大禍。10年後,華視新聞團隊跟著環境團體,再度重返現場,發現至今在高雄市地底下,仍有總長超過900公里的工業管線,跨越人口稠密區,持續日復一日,向鄰近工業區輸送石化原料。港都高雄,被視為是台灣石化產業重鎮,多年來雖然撐起台灣經濟,環境卻因此付出極大代價,為人所詬病的石化管線,該如何有效管理,才能保障市民居住安全?請看我們的深度報導。
熊熊火光染紅夜空,2014年7月31日深夜11點58分,港都高雄,歷經了驚心動魄的那一夜。新聞片段(2014.8.1)說:「這個地方就是爆炸的第一現場,在最早的時候,大約9點多鐘左右,這裡有傳出濃濃的瓦斯異味。」
汽車翻覆,路面塌陷,眼前宛如世界末日般的場景。2014年的這場災難,正式掀開長年暗藏在高雄市地底下,致命危機。高雄市前鎮區竹南里居民蔡張賽英說:「爆炸像地震整個掀起來,地震也沒那麼嚴重,那個多深耶又千瘡百孔啊。」高雄市前鎮區竹南里里長蔡萬春說:「爆炸的時候,一心路整個路都沉下去,看過去都空空的,火還在燒,就像是世界末日。」
一場氣爆,造成32人死亡,321人輕重傷,這是高雄人心中永遠的痛。事後追查,發現是李長榮化工,運輸化學原料丙烯的管線破損,易燃氣體沿著地下涵洞四處竄流,接觸到火源,最後才釀成大禍。氣爆發生至今,已經過了10年,市民走出傷痛了嗎?我們跟著高雄市前鎮區竹南里里長蔡萬春,一同重返現場。
蔡萬春說:「這個地方在凱旋路跟二聖路口,當時我們都不了解這是丙烯。爆炸之後,我在一心路那邊開後門出來看,還有人在裡面爬起來一直在叫,沒人敢去救他。什麼情形不清楚,到底會不會再爆炸也不知道。」
氣爆當年的修車廠老闆,成了如今的里長伯,蔡萬春在高雄住了大半輩子,卻從來不曉得,原來城市地底下埋藏著石化管線,宛如不定時炸彈。蔡張賽英說:「會啊怎麼不怕,以前只要下雨就要注意,那又是什麼味道又怎麼了,下雨會打雷,大家也都嚇得要命。」蔡萬春說:「說起來也10年了啦,這件事大家都忘記了,再提起大家又會怨嘆。」
攝影師傅志男說:「那一邊再過去就是高速公路,那氣爆的話,就是爆到高速公路大概距離50公尺處。你要說好運嗎,還好沒有過去50公尺,要不然真的這裡就交通大打結,對經濟的影響就是無可想像。」
傅志男是位攝影師,他在第一時間趕往現場,以鏡頭記錄下,十萬火急的驚險瞬間。傅志男說:「我們現在看到便利商店的3樓頂,那個鐵皮3樓頂,有一台紅色小汽車被炸了以後飛到上面。除了小汽車被炸到3樓頂以外,對面這一個招牌,招牌它的頂樓,等於是7層樓的高度,當時有一台機車,被炸到那個7樓頂,非常非常震撼,一台機車要多大的力量,才有辦法把它拋到超過7樓高,然後掉在7樓頂。」
持 續來到凱旋路及二聖路口,人車川流不息的路口,正是10年前丙烯外洩,釀成嚴重氣爆的管線洩 漏 點。傅志男說:「凱旋路整條都是箱涵就整個爆,有可能啦,有可能因為丙烯在這裡最濃,所以爆了以後的燃燒是最慘的。看到這裡的車流量,會覺得無法想像,如果當時爆炸的時間點,是在上下班時期,那真的是國際大災難。」
2014年8月,傅志男向鄰近住家借用制高點,記錄城市遭逢巨變,災後支離破碎的場景。10年後,我們在同一地點,登高望遠,看看如今的高雄,有些什麼改變。
傅志男說:「這個路口,就是一心路跟凱旋路轉彎的路口,氣爆爆到一心路的時候,轉往一心路來繼續爆。其實我都在講一個故事是,國小社會課本裡面,以前一直在吹噓,其中寫到高雄的時候就說,高雄因為擁有高雄港的優越條件,而被打造成工業的重鎮,那相對氣爆來講更諷刺。擁有高雄港的優勢條件,代表的是什麼,到底是好的還是倒楣,這真的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
10年過去,城市樣貌漸漸復元,曾經重創台灣的氣爆事件,也逐漸被世人淡忘。2024年,環境團體和在地獨立書店合作,舉辦回顧展,希望高雄人切莫忘記這段過去,彼時和此刻,大家依舊深陷石化危機。
獨立書店店長湯若瑜說:「我最近遇到一個客人一個女孩子,她默默地翻完之後就哭了,她說她是高雄人,可是高雄發生比較重大災害,八八(風災)跟這次氣爆的時候,她人都剛好不在高雄。當她坐下來把這整本照片看完之後,她覺得很震撼,她覺得她的家鄉曾經受過那麼重的傷,可是她都不清楚也不理解。」
高雄是如何從一座海港城市,發展成全台石化重鎮?歷經氣爆,地底下究竟還有多少工業管線經過?暗藏哪些風險?這些是許多高雄市民,多年來心中的恐懼及疑問。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說:「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況,比如說現在存在的,高雄的地下石化管線的管束6,仍然在輸送苯的,就是包括中油林園廠。可是這個物質基本上,就是致癌物質,也就是說這樣的致癌物質,每天都在高雄市的地下跑來跑去。」
記者陳沿佐說:「我現在所在位置,是在高雄凱旋四路以及中山四路的路口。可以看到現在不只有輕軌準備要經過,這附近還有捷運站,平時在這裡往來的人車,可以說是非常地多。但是許多的高雄市民,可能都不曉得,平時我們腳底下暗藏著哪些風險,我們根據高雄市經發局的,工業管線查詢系統發現,現在地底下就有中油大林廠的工業管線經過。」
李根政說:「全台灣只有兩個地方,有這種地下石化管線,一個是高雄一個是宜蘭,宜蘭的規模非常小。氣爆事件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地底下還有932公里的管線,還沒有移除,也就是說這個風險還是存在。」
該如何確保管線及全民安全?高雄市經發局決定成立管線安全辦公室,引進AI技術,24小時全天候監控,目標強化管線管理效能。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副局長王宏榮說:「我們成立管線安全辦公室以後,透過AR、VR的科技技術,就可以隨時做訓練,讓他們熟悉怎麼樣應變。管線防腐蝕的保護上,我們也運用現在的一些智慧科技,透過運算法去發現是不是有洩漏。我們建立了3D圖資,讓現在的管線圖資能更正確,我想再發生(氣爆)的機率,會非常非常地低啦。」
新聞片段(1997.1.11)說:「中油三輕完工,石化工程總投資額達新台幣110億元,正式生產以後,將可年產乙烯23萬公噸。」1968年至1990年間,中油包含一輕及五輕等,5座輕油裂解廠,分別在高雄楠梓及林園設立,石化工業帶來的 汙 染及危害,從此根深蒂固。
李根政說:「高雄(氣爆)的後勁,其實在80年代抗爭的時候,居民指控在家裡如果點蚊香會引發爆炸,就是空氣汙染到這個程度。另外一個是水,水汙染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抽出來地下水點火會燃燒。」
獨立書店店長鍾尚樺說:「我們真的沒有想過,地底下的管線是這麼地密集,而且嚴重性那麼高。我們一直內心總是會希望,這真的只是一次意外,讓這件事情不要再發生,我們才敢在這種地方生活。」
李根政說:「所以我們同時也策了一個小小的書展,主要是要指出其實氣爆背後,某種程度是人類使用塑膠成癮,然後台灣發展石化工業,所付出的慘痛代價,這本書叫《生態集》,是李昌憲先生的詩集。其中有一個我最常引用的就是,他有一首詩叫做《廢氣飄飄》,我常常會說,這好像是什麼30年前,高雄石化氣爆的預言。」
高雄長年遭到石化圍城,工業管線必須跨越市區和人口稠密區的主因,矛頭指向位在市郊的大社工業區。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說:「大社工業區,這裡有李長榮化工有中纖,那都是石化廠。大社工業區在整個高雄市,算是跟左營、楠梓,然後大社、仁武,這4個行政區都很近,這4個行政區總共有52萬人,它影響其實這4個行政區的民眾。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石化廠運作如常,那是因為地下有一些石化管線,不斷地把石化廠所需的石化原料,源源不絕地送過來。」
1975年落成,占地109公頃,大社工業區屬於特種工業區,目前共有12家廠商進駐。主要生產塑膠及紡織原料,是台灣石化中下游產業鏈重要產地,生產所需的化學原料,主要來自位於市區南邊的林園工業區及臨海工業區。不只管線跨越市區引發民眾憂慮,過去多起 公 安意外,也讓鄰近居民人心惶惶,無法平靜度日。
新聞片段(1993.4.12)說:「大社工業區臭氣外洩,連日來中里村內,都瀰漫著一股阿摩尼亞的臭味。昨天最嚴重,至少有上百人發生嘔吐咳嗽等症狀。」新聞片段(1997.7.27)說:「國喬石化爆炸,儲槽蓋被炸得四散在廠區當中,這個爆炸也點燃了儲槽內的塵狀塑膠,引發了大火並冒出大量濃煙。」新聞片段(2005.4.5)說:「塑膠廠大火,陣陣帶有惡臭的黑色濃煙,夾雜著火舌不斷從廠房內竄出,產生的臭味也讓附近居民,掩著鼻子通通跑了出來。」
王敏玲說:「大社工業區,其實早期發生過很多的公安的事件,甚至曾經有氫化物的外洩,造成近千人送醫。如果大社工業區,還持續在營運石化廠的話,地底下就需要這麼多的石化原料,從高雄的南邊送到北邊來,所以會變成地下石化管線沒有落日的一天。」
陳沿佐說:「高雄大社工業區的邊緣,鄰近市區的交界處,矗立了一座超過5層樓高的防爆牆,而這座防爆牆,也是全台灣的工業區裡面,唯一的一座防爆牆。之所以會有這道牆,就是因為過去大社工業區,曾經發生過多起的公安事件,但有了這道保護措施,真的能夠保障居民們的安全嗎。」
王敏玲說:「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其實並沒有想像這麼厚,所以這個防爆牆到底防不防爆,其實到現在大家也在問。但是最少我們很確定的就是,這些防爆牆,它沒有任何的阻絕汙染的功能,也就是說如果真的在這裡,有什麼汙染的空氣外洩,或者是影響到附近居民的時候,其實防爆牆是沒有任何的防護功能。」
依照工業區土地利用規範,特種工業區,可容許煉油工業、放射性工業等4種,嚴重汙染且具高度公共危險的產業進駐。甲種工業區,則開放化工業等中高汙染產業經營。而乙種工業區,僅限公害輕微的工業使用。
過去政府曾承諾,2018年之前,大社工業區必須降編為乙種工業區,石化遷廠,如今改變了什麼?王敏玲說:「1998年當時的省政府,就是台灣省政府,有做成一個都計的決議。這個都計的決議,都市計畫的第三次通盤檢討,決議裡面有提到一個附帶條件,它有提到大社工業區裡面,這些特種工業區的廠商,這些石化廠,必須要在民國107年以前完成遷廠,並且由縣政府,依法定程序變更為乙種工業區。民眾跟環保團體,要求的只是政府落實它既有的,20幾年前的承諾。」
王宏榮說:「大社降編,高雄市政府的立場非常明確,現在都市計畫變更降為乙種工業區,已經在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王敏玲說:「經濟部的態度是,一直反對降編為乙種工業區,而是想要降編為甲種工業區。那甲種工業區,就是代表大社工業區的廠商,可以繼續從事石化業。管線治理都是很基本該做的事情,管線落日,還是最重要的一個根本之道。」
歷經氣爆慘痛教訓,變革與政策執行,一刻不容輕忽。港都居民們仍在等待,工廠遷移、管線撤除,期盼早日擺脫恐懼。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機車扯瓦斯管線引外洩爆炸起火 父子遭炸傷
防氣爆重演! 高雄「管線安全辦公室」AI大數據阻憾
高雄氣爆求償案 二審認市府應負8成責任 僅獲賠2847萬 高市府:持續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