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營運60周年 分署長專訪(三) 專業與創意讓水庫凍齡

回首二十年前艾利颱風來襲,曾經以為壽命即將終結的石門水庫,如今正迎接六十周年,在採訪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江分署長的過程中,我們彷彿一同經歷了水庫的危機與重新振作的光榮歷史。

2024石門水庫一甲子全國攝影大賽優選—阿姆坪防淤隧道/張文雄。圖: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提供
2024石門水庫一甲子全國攝影大賽優選—阿姆坪防淤隧道/張文雄。圖: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提供

「淤積是水庫最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早期教科書裡學的,水庫淤了就是淤了,清淤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分署長說,在學校學的時候,水庫是有壽命的,本來以為石門水庫也是就慢慢老了。但是,「台灣不可能讓水庫老了就放棄,如果石門水庫不供水了,桃園的水從哪裡來?縱然翡翠水庫行有餘力,可以協助供應,但不可能滿足全市的要求,桃園地區大概佔台北系統近二分之一的能量,而且系統上還需要有工程配合,管線有一定的送水量,管線達到極限,就上不出去。」

環顧歷史,任何一個城市,如果原來倚賴的水庫因為淤積而退場,這個城市可能就會因此衰落,分署長神情堅定的告訴我們:「現在的都市不允許這種情形發生。怎麼辦?就是盡量讓水庫活化,最重要的是不讓它繼續淤積。」這一點很多水庫很難做到,但石門水庫得天獨厚,利用石門水庫既有的環境條件,讓來砂和出去的砂幾乎平衡。

「當時集合全國水利專家,一起腦力激盪。想方設法要改造水庫,目的讓進來的泥砂出得去。」泥砂進來是跟著水進來,早期是泥砂進來後,因泥砂比較重,沉在地下,水拿去用,如此,水用得越多,時間越久,淤積就越多。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現在幾乎做到,水照用,雖然泥砂依然會進來,但可以很有信心的說,能夠讓泥砂出得去。」

整治後,石門水庫已能經常保持目前的容量,不會再淤積惡化,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阿姆坪防淤隧道,「阿姆坪是老水庫的新設施,這是很難得見到的。」阿姆坪隧道的功能是協助清淤,是所有清淤工作裡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將泥砂排出去,不是光靠阿姆坪就可以達成。

2024石門水庫一甲子全國攝影大賽佳作—抽泥船/呂美珍。圖: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提供
2024石門水庫一甲子全國攝影大賽佳作—抽泥船/呂美珍。圖: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提供

分署長以淺顯易懂,十分生動的方式為我們解說:泥沙的處理工作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不同處理方式。上游泥砂用挖的,由卡車運出去。中游,用抽的方式,經阿姆坪防淤隧道,抽到出口來篩分,可以用就用,不能用的放到沖淤池,讓洪水沖走。到了下游庫區,泥沙非常細,工程上幾乎沒有價值,便用抽的方式,抽到沉澱池,沉澱池把水濾掉,剩下泥巴,泥巴乾了,運到台北港填海造陸。「想方設法讓進到水庫的泥砂,不管粗顆粒、細顆粒,都要出去。上中下游,一起做除砂,讓排除的泥砂量做到極大化。」

我們了解泥砂造成的兩大問題,一個是大量泥砂進來,水會混濁,濁度太高,自來水廠會當掉。所以當年艾利颱風來襲,曾經歷十八天大停水。第二個是淤積問題,泥砂沒出去,慢慢落淤在庫區,越積越多,會吃掉水庫容量。持續二十年的努力,「淤積和濁度問題,透過各項工作,都一一克服了。」分署長告訴我們,石門水庫,雖然無法說是永保青春,卻可以稱得上是凍齡了。

一一克服的,除了不讓排砂過程影響供水,利用中庄調整池,平時蓄好一大池子清水,排泥時可使用;讓我們尤其驚豔的是,當分署長提起利用發電鋼管改成排泥管的創舉,真為台灣水利界的傑出表現感到無比驕傲!分署長說:「老美當年設計時,兩條鋼管都是發電用,哪知道其中一條可以做為排泥用,台灣水利界怎會有如此創新的方法,老美一定很驚訝!」

當年美國為什麼沒設計排泥的管道呢?因為美國是大陸型氣候,沒有台灣這樣的問題,他們水庫噸位很大,都幾十億、幾百億立方公尺,而且美國幅員廣闊,地方大,蓋水庫有很多選擇,因此興建石門水庫沒有設計排泥的功能。「台灣硬把一條發電用的鋼管用來排泥,效果非常好!」我們再一次了解並見證分署長一再提到的:「利用既有的設施,思考怎麼改造,來滿足正常營運所需要的功能。」

2024石門水庫一甲子全國攝影大賽佳作—雲燒中庄調整池/蘇鴻鈞。圖: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提供
2024石門水庫一甲子全國攝影大賽佳作—雲燒中庄調整池/蘇鴻鈞。圖: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提供

回顧石門水庫整治過程,除了克服風災帶來的影響,解決泥沙、異重流問題,更有集水區上游地形陡峭、地質年輕,容易受雨水沖刷的問題。但是,就如分署長所說的:「地質因素沒辦法逃避,但設施可以創新,盡量用水利工程的方式把問題一一克服。」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飲水思源,更要感謝水庫的興建與整治,以及台灣水利工程的傑出,讓曾經受創的水庫不只重新站起來,而且還可以凍齡!迎接石門水庫六十周年,聽分署長為我們解說這二十年來的努力,我們不只為水庫六十年感到榮耀,也更樂觀的相信,水庫是可以永續的。
(廣告)

採訪、撰稿:劉秀鳳

更多桃園電子報報導:
副刊/繪本中有趣的圖文關係及敘事觀點
副刊/長輩的手工皂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