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打磨最終也能成玉 新住民陳業芳從書寫開展女性的自我權益追尋之路
榮獲2023移民工文學獎評審推薦獎的陳業芳,對印尼著名的女權運動者,卡蒂妮(Raden Adjeng Kartini)有著無比特殊的情懷。她因打工來到台灣,後來進入婚姻之中,嫁作人婦,只是婚後種種的衝突,與性別上的不公正對待,是她未曾想像過的。她有如當初卡蒂妮對抗夫家般勇敢,在婚姻裡努力追求自己的要求,對她而言這是一份站在女性權益上為自己發聲的作為。
對台灣人而言「新住民與移工」是日常生活中最為接近的群體,但卻也可能是相當不熟悉的他者。他們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用勞力或年華歲月打拚夢想、落地生根。
陳業芳透過自己手下的筆桿,用新一代移民的視角書寫出身為女性看見的台灣樣貌,在生活中她遭遇了性別上的不平等對待,但她並不就此屈服,而是透過自身的行動,展開對自我權益的追尋路途。
千里迢迢從印尼到台灣 自我對文學與語言未曾止歇的學習歷程
現居臺灣嘉義的陳業芳(Chin Nyap Fong),出生於印尼加里曼丹西邊的一個鄉村,是華人客家後裔,父親是一位自營工作者,母親則開了一間雜貨店。從她的家鄉到台灣,是一段極其漫長的距離。
從西加里曼丹省的家鄉,到省會坤甸市,再搭船或轉機至首都雅加達,搭乘國際航班到台灣,這趟路程是許多人難以想像的生命歷程,卻也是許多移工或新住民們,千辛萬苦遠離家鄉,來到遙遠的異國——台灣,所擁有的相似經歷。
作為一名新住民,陳業芳最初來到臺灣,是為了賺錢回國就讀大學而來,但沒想到她竟在台灣遇見了現在的丈夫,也因此面對了一連串的婚姻困境,在這過程中,她遭遇女性在性別上的不平等,也從中嘗試反抗,後來她更將這段故事,寫成了短篇小說《打磨:石也能成玉》。
譯文:
我一直在你身旁卻被你隨意地抛在一旁每當你伸進口袋你無奈與悲傷的眼神落在我身上我的存在似乎毫無價值在你眼中就那麼微不足道嗎我被遺忘在角落擱淺在石頭間在寧靜之際在昏暗的燭光下拾荒者歡欣收起我這些殘散伍佰匯集成千宏異伍仟凝聚正成一碗熱泡麵溫慰敝其整日哭泣胃腸
陳業芳在來到台灣前,並不熟稔中文的聽說讀寫,僅會母語、客語、印尼語以及後來學的英語,但後來她在台灣迅速學會了中文與台語。她的語言能力,以及在文學創作上能一展長才的原因,還得從她小時候閱讀、學習與創作的經歷開始說起。
陳業芳回憶道:「我家並不是很富有的家庭,但從小時候我便很喜歡閱讀各類的文學作品與詩集,像美國特殊教育作家托莉・海登(Torey Hayden)的《Sheila》以及黎巴嫩詩人紀伯倫(Jibran Khalil Jibran)的詩集,都是我的最愛。此外,我也很喜歡創作,當時在學校課程會有寫作或寫詩的練習,校內則有一面牆,可讓學生的各類創作在審核後,被張貼在上面;那時同學朋友們,總是期待上頭會出現我的作品。」
在學習語言上,陳業芳也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在國中時,我初次接觸到英語,可是當地教學資源與師資並不是很好,我認為學校能給予我的學習效益相當有限,於是便央求母親給我一些零用錢去買字典,另外也主動向來鄉下傳教的傳教士、經商的外國商人與旅遊的異國遊客,跟他們接觸交談,從中增進自己的英語能力。」
陳業芳來到臺灣後,在學習中文與台語的過程中,除了曾去國小補校的「新住民識字班」學習注音與簡單的中文外,她還透過自學,從舊書與鄰居小孩不要的教科書中學習中文,並從線上遊戲練習與人聊天並熟悉注音打字,也四處與人練習台語;此外還從YouTube上去了解台灣學霸們是如何讀書、作筆記,以此增進自己學習的能力。
蜿蜒曲折的婚姻之路 男女性別在家事結構上的不公對待
在短篇小說《打磨:石也能成玉》中,陳業芳敘述了自己來台後,與丈夫結識的過程。當問起她對於戀愛與婚姻的看法時,她戲謔笑著說道:「我怕我講了以後,許多人會不敢結婚。」
在小説中,起初陳業芳以為婚姻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情,但沒想到,其實婚姻更像是一條蜿蜒曲折、佈滿荊棘的道路。在婚後種種的價值觀衝突下,陳業芳也坦言:「我那時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的,好幾次我們兩人吵到都快要離婚。」
「在台灣,即使女性結婚後有工作,但家庭中許多的家事,仍然是由女性來做的。」陳業芳在自己的婚姻過程中,她深刻體會到這種責任分配上的不公平,她也對此舉例:「如果今天有個男性會做家事的話,很多人會稱讚說:『他怎麼那麼優秀!新好男人!』但如果換成是女性,就不會有人誇讚,反而覺得理所當然。」
當時,陳業芳雖然作為一名家庭主婦,但她仍想透過工作與經濟自主,來實現自己對於生活的夢想,只是丈夫在這方面的觀念,與她有著南轅北轍的想法,那時丈夫還一度禁止她出門工作、穿著裙裝,甚至限制金錢等等。
雖說台灣在性別權益上的關注,可說是世界上多數國家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但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家庭的婚育結構與家事分工,仍然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的形式為主,家務與照顧孩子成了多數女性的責任,礙於各類結構及社會經濟原因,多數時候婚姻的家庭結構,仍以典型的性別角色來分擔任務,而女性在家庭中遭遇的種種不平等對待,更是鮮少在檯面上能被討論的。
這是多數台灣女性在台灣面臨的處境,也是新住民的女性在台灣多數時候的困境。
我就是卡蒂妮 卡蒂妮的精神是我困境的信念
「我認為我自己某種程度上,也是卡蒂妮之一。」她深思了好一會兒,然後堅定的說道。
卡蒂妮(Raden Adjeng Kartini)是印尼著名的女權運動者。在印尼過往的歷史裡,社會中的女性是相對弱勢的族群,卡蒂妮是中爪哇加巴拉(Japara)的統治階級,她的父親是當時為荷蘭殖民政府工作的爪哇貴族,也是當地的鎮長。
由於家庭經濟相對優渥,因此卡蒂妮得以受教育學習荷蘭文等知識,然而在當年一旦貴族女性初經來潮,便會被關在不見天日的房間中,直到男性貴族前來提親,結婚當天才能離開房間,搬到男性的家中。
卡蒂妮當時受到留學荷蘭的哥哥啟發,哥哥告訴她:「人的肉體可以被禁錮,可是心靈不會。」給了她房間書櫃的鑰匙,還從荷蘭寄書給卡蒂妮,她因此透過閱讀了解各類知識,看到當時歐洲女性的自主權益,因而最後在荷蘭當地的雜誌上發表文章,廣為人知,並以此說服了父親,讓自己得以進行各項活動與倡議,做了許多當時女性被禁止的事情,並與荷蘭的筆友寄信交談,抒發自己對女性權益遭受不公對待的觀點與理想。
卡蒂妮當時的行為引起了當地貴族的反對,也在傳統觀念下,進入婚姻與當地一位喪偶的貴族結婚,但卡蒂妮並未就此放棄對女性權益的提倡與推廣,反而與丈夫家族協議條件,而丈夫也協助她開設女子學校,推廣女性受教的權益。
只不過很可惜的是,卡蒂妮在25歲生下唯一的子嗣後,便驟然離逝。雖然她的一生並不長,卻影響了後來印尼女性權益的發展,許多人紛紛受其理念影響,在各地建立女子學校。終於,在1964年,印尼政府將卡蒂妮生日訂為國定紀念日,彰顯她短暫生命中,為印尼女權運動的付出。
如今印尼的節日中,每年4月21日是卡蒂妮節(Kartini Day),無論男女,均會穿著傳統服飾,盛裝打扮並相互慶祝。卡蒂妮令人振奮的理想與對自由的追尋,也是許多印尼海外移工心中的精神支柱,而對陳業芳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在台灣遭受到性別上的不公平對待時,陳業芳便想到了印尼歷史中勇敢追求女性權益的卡蒂妮,並以其精神為食糧,哺育自己在婚姻困境中的信念。
磨石終成玉,暗盡光終來 在衝突後的體悟與新視角
陳業芳深知「知識」對於女性的重要性,這就像是翅膀一樣,可以讓女性得以飛得更高,看得更遠,並能以此為技能,獲得無比的自由。
在短篇小說中,她如此敘述道:「俗話說『滴水穿石』,我緩慢而堅定地積累著知識。我想,我的未來取決於我此時此刻所做的決定,如果我決定每天沉迷韓劇,那麼,未來我可能只會知道那些演員的名字,但如果我決定學習,那麼我的夢想就可能達成。」
從年輕時期,她在家鄉與外國人交流,甚至後來還保持通信的聯繫,到如今在台灣,即使嫁做人婦、背上許多額外且不公的責任,仍努力不懈於學習各類言語及知識,陳業芳指出:「卡蒂妮透過知識爭取她與女性的權益,而我透過知識,在婚姻中爭取自己的夢想。」
對她而言,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有許多地方與卡蒂妮是極其相似的,她們都透過書信與外界交流、也透過閱讀來增進自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她們也都在婚姻中,不畏懼男性,對於自己想要的權益提出要求與協議。
也無怪乎陳業芳會說自己就是卡蒂妮之一。
雖然在短篇故事的結尾,陳業芳與丈夫因為愚人節的交通事故,意識到與家人相處的重要性,不過陳業芳仍笑著指稱丈夫某些時候還是很大男人主義,不過她也在相處中意識到幸福婚姻的祕訣—在於兩個人都想提升自己、變得更好,並體察對方的情緒,關注於對方的優點。
她形容道:「這段婚姻對我曾宛若絆腳石,但如今這塊絆腳石終磨成玉。期望玉的美麗能夠點綴我們的日子。」
這就如同卡蒂妮在與荷蘭友人交流信件中曾說過:「黑暗盡頭即是光明。」在歷經了這一切的困境後,陳業芳以卡蒂妮的精神了解到彼此都是不完美的;但在相處與衝突的過程中,這一切的磨難,終究會因為自我不懈地堅持,以及對自身權益與夢想的追尋,而有所改變。
更多人物誌Persona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