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近期雖走疲 法人:生技長線仍樂觀

【時報-台北電】生物醫學科技族群去年上半年在防禦特性與疫情議題下,一度表現領先群雄,不過,進入下半年市場反彈後,生醫開始表現落後,直至今年都算是相對弱勢的族群。然法人表示,不必將疫情和生醫產業作過度連結,但對長期生物科技維持正向看法不變。

百達投顧認為,不必過度連結生醫與疫情的機會,雖然部分個股確實受惠疫情下治療與疫苗的商機,但實際上企業基於道德與社會觀感,不可能在此時大幅提高產品的利潤,實際帶來的獲利有限。反倒是隨疫情逐漸和緩之後,各生醫公司的研發工作得以繼續進行,而產品發展的進程也將重新回到檯面上,成為關注的焦點。

生醫產業最主要的治療發展焦點還是在癌症治療上,當前有四大發展方向,標靶治療、免疫腫瘤學、細胞療法與癌症疫苗。

其中標靶治療比較為人所知,發展此類精準療法的公司常被高溢價併購;免疫腫瘤學則像是增強體內的檢查系統,讓有如戴著「假護照」的癌症細胞不能在體內肆意闖關,這個過程就是透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PIs),Gilead就買下這類療法的龍頭Forty Seven,期望未來有發展的機會。

細胞療法則像是訓練特種部隊,在體內殺死特並癌症,例如先前已有成果的CAR-T細胞被用於處理血癌問題;最後的疫苗與新冠疫情下打開知名度的mRNA疫苗有關,但以目前的研發成果來看,尚無法成為事前預防的疫苗,僅能說是免疫療法,未來的研發目標是希望能夠針對特定癌細胞提高免疫反應,同時不影響免疫系統。

富蘭克林坦伯頓生技領航基金經理人依凡‧麥可羅表示,進入第二季,儘管過去數月市場較為震盪,但投資策略維持不變。持續將投資重點集中在旗下藥品為同類最優、同類第一或同類唯一,以及藥品能滿足有重大未滿足醫療需求並為病患、醫生及支付方帶來臨床價值的生技公司。

疫情期間,一些處於商業階段的公司在推出新藥時遭遇阻礙,處於較早期階段的公司則在開始新的臨床試驗或者維持既有臨床試驗的收案速度方面受到干擾,但隨著疫苗接種已使全球許多地方逐漸重新開放,臨床開發以及商業銷售已開始恢復,鑒於中小型生技公司具備豐沛的創新能量,大型生技製藥公司財務體質穩健且有強化產品線來帶動成長的需求,預期將看到更多的併購活動,對生技產業維持長期正向的看法不變。(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