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全球致命高溫急劇增加:2050年台灣等城市將面臨多少天的酷熱考驗?

根據《華盛頓郵報》和加州非營利組織CarbonPlan的氣候數據分析,全球各地極端高溫的天數正在急劇增加。預計到2050年,超過50%的全球人口,也就是超過50億人,將至少有1個月暴露於戶外極端高溫,而在2030年,這一數字為40億人。值得關注的是,大多數面臨極端高溫風險的人屬於貧困群體,無法負擔空調費用。

這項5日最新發布的數據分析使用了「綜合溫度熱指數」(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WBGT)指標,該指標考慮了溫度、濕度、陽光和風力等多個因素,被科學家視為評估高溫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最佳方法。根據這項分析,到了2050年,台灣的台北、台中和台南分別將有21天、8天和53天的極端高溫天數。

至於其他國際主要城市,極端高溫天數最多的包括印尼的柏干峇魯(344天)、曼谷(219天)、杜拜(189天)、印度的加爾各答(188天)、巴西的貝倫(180天)、南蘇丹的尼穆萊(159天)以及鳳凰城(102天)。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和CarbonPlan的分析,將熱指數數值高於攝氏32℃(華氏89.6℉)的情況定義為危險的極端高溫,這相當於在乾燥環境下的48.8℃(120℉),或在極其潮濕環境下的32.2℃(90℉)。當熱指數數值達到32℃,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一小時內在戶外活動超過15分鐘,也可能受到熱壓力(heat stress)的威脅,近年來已經有許多人暴露在數值更低的極端高溫下死亡。

<cite>專家指出,到了2050年,世界將近一半人口可能有一整個月都要生活在危險高溫水平地區。(美聯社)</cite>
專家指出,到了2050年,世界將近一半人口可能有一整個月都要生活在危險高溫水平地區。(美聯社)

2050年即使在室內,也有13億人受高溫威脅

氣候變遷的危險通常與大規模災害相關,例如洪水、火災和颱風。高溫的潛在威脅往往不太引人關注,但它已經改變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高溫可以導致心臟病發作、中風、腎臟疾病、精神疾病等增加,」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陳凱(Kai Chen)說,「中暑只是冰山一角。」

高溫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不利。當熱壓力超過人體所能忍受的程度,就會產生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暈厥、熱水腫、熱衰竭與中暑等,可能損害人體心臟、大腦和腎臟,甚至致命。

許多人因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而喪命,無論是在農田、建築工地,還是沒有空調的公寓。此外,高溫也增加腎功能衰竭、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更有多項研究指出高溫與精神健康問題有關,可能導致自殺事件增加。

人們即使在遠離陽光直射的室內,也會因戶外極端高溫而面臨風險。預計到了2050年,如果找不到降低氣溫的方法,無論是在室內還是戶外,將有13億人處於高溫危險之中。這一數字相較於2030年的5億和2000年的1億有了大幅的增加。

科學家表示,這種極端高溫現象就像一種新的流行病,對人類構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而且大部分的危害將出現在貧困國家,特別是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已經屬於高溫地區的地方。更糟糕的是,這些地區缺乏空調普及和先進醫療保健系統等設施。

「這將是我們作為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地球科學教授胡伯(Matthew Huber)表示。

<cite>台灣夏天高溫天熱。(顏麟宇攝)</cite>
台灣夏天高溫天熱。(顏麟宇攝)

高溫問題是資源不平等問題

雖然32.2℃(90℉)聽起來似乎不是那麼高,但根據「綜合溫度熱指數」的標準,這代表極端的高溫。令人憂慮的是,許多人在即使未達到熱指數數值32.2℃的高溫下也會不幸喪生。以2021年太平洋西北部的一次創紀錄熱浪為例,有數百人因此喪生。在受影響的美國城市波特蘭(Portland),熱指數僅在某一天達到32.2℃。然而,仍有數十人不幸喪生。

研究人員指出,年長者和患有基礎疾病的人在熱指數低於32.2℃的環境中可能變得脆弱,而在32.2℃的高溫下,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威脅。這是因為高溫和極度潮濕的條件最不利於人類的生存。排汗蒸發是主要的散熱方式,然而當「相對溼度」升高,空氣逐漸飽和,難以再吸收多餘的水分,將抑制人體汗水的蒸發,導致體內積聚熱能,進而讓人感到悶熱,甚至導致中暑和熱衰竭。

該分析還顯示了哪些地方將面臨高溫急劇上升的情況。高溫風險天數增加最快大的國家大部分是低收入國家,多半空調設施有限。以印度為例,到2030年,將有2.7億人即使在室內也將面臨極端高溫。然而,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截至2018年,該國僅約5%的家庭擁有空調設備。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環境經濟學者卡爾頓(Tamma Carleton)表示,高溫問題就是資源分配不平等的問題。舉例來說,受極端高溫影響的80%人口所生活的國家,預計在2030年的人均GDP低於2.5萬美元,而只有2%的人口生活在人均GDP高於10萬美元的國家。

<cite>47度熱浪襲擊印度北方邦,醫院人滿為患。(美聯社)</cite>
47度熱浪襲擊印度北方邦,醫院人滿為患。(美聯社)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環境經濟學教授戴維斯(Lucas Davis)指出,研究顯示,一旦位於高溫地區的家庭年收入達到1萬美元(約新台幣32萬元),他們通常會購買空調設備。然而,在一些最貧窮和最高溫的國家,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實現這樣的收入水平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這使得一些全球最脆弱的人群完全無法應對高溫帶來的危險。

位於西非大西洋岸的獅子山共和國即將成為世界上最高溫的地區之一。但根據戴維斯和其他研究人員的研究,到2030年,該國平均收入不到每年2000美元(約新台幣6.4萬元),僅有2%的家庭預計會擁有空調設備。戴維斯表示,即使經濟有所改善,到2040年,他們仍然不太可能能夠購買大量的空調設備,因為獅子山共和國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

發達國家的人們也不免受到影響。研究人員去年將歐洲的熱浪與超過6萬人的死亡相關聯,歐洲的空調普及率比美國低。根據《刺胳針地球健康》(Lancet Planetary Health)期刊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全球每年已經有約50萬人因高溫導致的死亡。許多人也因極端高溫引發或加重了慢性健康狀況。

室外勞動者的風險

在最炎熱和最危險的國家,也常有室外勞動者工作。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室外勞動者分別占勞動力的56%和47%,從農業到建築等各行各業都有。相比之下,在美國,室外勞動者僅占工作人口的10%。即使在單一國家內,資源較少的人群也承擔著更高的風險。斯洛維尼亞「約瑟夫斯特凡研究所」(Jozef Stefan Institute)的研究員伊奧安努(Leonidas Ioannou)發現,社會上的移工通常負責更繁重且更具挑戰性的工作。

<cite>專家建議對室外工作者進行培訓,教導他們如何在高溫時調整工作節奏。(AP)</cite>
專家建議對室外工作者進行培訓,教導他們如何在高溫時調整工作節奏。(AP)

專家建議對室外工作者進行培訓,教導他們如何在高溫時調整工作節奏,確保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一些工人已經試用了附有風扇的通風背心。此外,穿著白色衣物已被證明能夠減輕室外工作者的熱壓力和皮膚溫度。

伊奧安努表示,這些干預措施可以幫助減輕在高溫下工作的壓力,但也可能需要立法來確保工人的休息,或甚至禁止在特別嚴苛的條件下在室外工作。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如賽普勒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達,制定法律禁止在過於炎熱的條件下室外工作。在中國,一項法律要求雇主在溫度超過35℃時支付更多費用,但不要求在危險條件下停止上工。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