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2000年後台媒最常稱「中國」、港媒「中國」新聞負面語氣大增1倍

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教授蕭蘋與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吳浩銘、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今天(19日)發布長達三年來的研究成果,蕭蘋指出,台灣與香港針對中國新聞的表現大不同,西元2000年前,台媒撰寫中國新聞,使用「中國」稱謂最少,港媒則是使用最多,且還以正面語氣為主,不過2000年後,台媒使用「中國」稱謂的比例大增,報導的負面語氣也稍微增加,港媒方面,雖然仍是最常使用「中國」稱謂,但負面語氣卻大增1倍。

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教授蕭蘋發起,攜手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吳浩銘、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歷經3年多,搜集橫跨美、港、台主流報紙當中,自1970年代至今50年來,有關中國的新聞共3,324則樣本,並進行分析,於19日發表初步研究成果。

蕭蘋研究發現,台港媒體的中國新聞在西元2000年前後都有很大的差異。西元2000年前,台媒使用「中國」稱謂最少,僅有12.2%,港媒則是使用最多,比例高達48.2%,且報導語調以負面語氣最多,高達41.8%,不過,歷經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港台媒體對於中國新聞的處理方式也有所變化。

蕭蘋指出,2000年後,台媒在中國新聞使用「中國」稱謂比例衝到66.6%,中立語調稍減、負面語調稍增,而港媒雖然使用「中國」稱謂仍是最多,但主要的報導語氣已由正面轉為負面語氣。她說:『(原音)在2000年之後的香港,中國的稱謂出現比例仍然是最多的,49.0%,最常出現在國際政治、社會文化的議題,報導的負面語氣,這邊可以注意一下,增加了1倍,較之前增加了一倍。』

李立峯的研究則是發現,台媒歷經報禁解除、民主化帶來多元化的媒體,不過卻沒有出現更多有關中國的負面報導,因為儘管有親綠的自由時報,但中國時報經營權轉變,在2000年後更加親中,佔據媒體光譜的一端,而來自香港的蘋果則不太涉足台灣政治,以商業化為賣點。有別於台灣,香港蘋果日報以政治立場為重要賣點,堪稱港媒的「出頭鳥」,使得香港其他媒體在重要議題上無法保持沈默,整體來說,截至2017年,港媒對於中國的報導並沒有變得越來越正面。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香港新聞自由一落千丈 盼勿成為平庸之惡的共犯
中國頻頻打壓獨立媒體 香港新聞自由未來在何方(影音)
一年將盡立場新聞停運 2021年香港民主步步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