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訓院看世界-建立容錯文化 支撐金融科技發展

工商時報【黃崇哲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長期以來,法規過度監管、必要投資不足以及金融科技人才缺乏,被視為台灣發展金融科技的主要阻礙,而政府也逐項規劃因應政策,期望從金融業升級及金融科技業者創新創業的多管齊下,創造出台灣友善的金融科技生態環境,並提升金融產業整體競爭力。 特別是,經過層層審核,終於取得設立許可的三家純網路銀行,預計在明年投入金融服務的行列之中,算是填補了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最後一塊拼圖。未來,結合「傳統銀行的數位轉型」、「監理沙盒的金融實驗」、再加上「純網路銀行的服務創新」,將成為台灣金融科技創新架構,這三個特性迥異但目標一致的金融創新努力下,分進合擊,希望能為台灣帶來全新的金融服務面貌。 因為在政府政策引導下,藉由放寬既有金融業對金融科技業的投資、讓科技研發支出可以投資抵減、還有鼓勵申請金融專利等,已讓這兩年間傳統銀行業者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的金額,幾近倍數成長。而在新創業者方面,全球第一個針對監理沙盒所成立的《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更是全面性開放對全球發出邀請函,在最長三年的創新實驗期間內,以兩億元作為曝險金額上限,鼓勵試行各項現行法規尚未同意的金融服務。 對照之下,資本要求至少上百億的純網銀,則是藉由高質量的資訊設備投資,以及提供客戶更足額的消費者保障,來嘗試建構出全新的消費者金融服務體驗。 在金融創新努力的同時,有一項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也就是伴隨金融創新所帶來的失敗可能。以國外純網銀經驗為例,經營多年持續虧損而被合併甚至黯然下場者,時有所聞,真正成功者可謂少數。畢竟,成功往往不是那樣來的理所當然,而成功的背後,失敗者更是比比皆是。 面對必然存在的失敗可能,為有效支撐金融創新的持續動能,建立我國發展金融科技的「容錯系統 Fault Tolerance System」與「容錯文化」是當務之急。所謂容錯系統,就是一個系統在設計上可以不致於一個錯誤或失敗,而影響到系統的穩定運作。同樣的,「容錯文化」則是一個社會可以在面對創新嘗試失敗時,最重要的不是追究失敗負責對象,而是能夠收取教訓,更為改進,作為下次成功的基礎。 畢竟,金融系統穩定與消費者權益保障是金融產業的根本,但如果過於強調穩定,卻可能扼殺了創新思維與努力,更讓明日之星難有機會露出。對此,在台灣的金融創新架構體系中,若能增進包括監理者、經理者以及消費者的容錯文化認知,並提高風險準備前提下,更能容忍各項金融創新的失敗可能,台灣的金融科技發展才更有機會吸引創意資金相隨,更能創造出令人期待的各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