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攜手全台最大儲能案場,鴻海與這三企業圖什麼?

全台最大170MW儲能案場今(2/13)簽約,意外揭露背後四大股東竟是南霸天三地集團、和潤、鴻海(2317)與遠雄(5522)。市值達1.4兆的鴻海,與車界一哥和泰集團旗下和潤,破天荒攜手,四雄合組儲能新天團,背後有何盤算?

2月13日,春寒料峭的二月天,高雄洲際酒店迎來一場備受亞洲能源界關注,熱鬧滾滾的投資簽約案。

這個位於高雄鳳山區牛潮埔,規模達170MW的儲能案場,雖是全台最大且目前唯一的輸電級儲能案場。但相較於動輒百億規模的聯貸案,總投資金額70億元,聯貸約47.5億元的儲能案場規模不算大,為何吸引永豐、富邦、土銀等大咖業者參貸?

穩定供電解方,儲能商機2300億

近年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然不論是風電或太陽光電都得靠天吃飯,發電不穩定與間歇性特性下,能穩定電網的儲能,成了再生能源供電穩定的解方。

全球淨零碳排壓力與能源轉型趨勢下,Bloomberg NEF預估,儲能市場將從2021年的27GW/56GWh,增至2030年411GW/1194GWh,10年15倍快速成長,背後商機高達4,110億美元。

若以InfoLink推估,功率型儲能每MW商機約3000萬台幣, 2030年台灣儲能市場上看2500億。

銀行搶進綠色金融。左起北富邦銀執行副總莊慧玫、三地執行長鍾育霖、永豐銀行總經理莊銘福。林鳳琪攝
銀行搶進綠色金融。左起北富邦銀執行副總莊慧玫、三地執行長鍾育霖、永豐銀行總經理莊銘福。林鳳琪攝

龐大商機,吸引各界人馬積極搶進,「要1GW,來6GW,」一位業者透露,台電備轉調頻AFC甫釋出,業界就像鯊魚蜂擁而上,市場競爭激烈,負責審核的主管機關與融資的銀行業,更是拿著放大鏡檢視。

銀行業者透露,雖然近年銀行積極搶進「綠色金融」,但對於儲能這類新興產品,風險評估態度相對保守。牛潮埔案場為何獲得銀行團青睞?

關鍵一:克服「缺地」挑戰

一位業者透露,儲能最挑戰的第一關就是「缺地」。任憑你有再強的技術,沒有合格的工業區用地,一切免談。有地產南霸天之稱的三地集團,已贏在起跑點。

三地能源主導投資的牛潮埔儲能案場,170MW全台單一最大案場,建置容量達170MW/318MWh,三地集團執行長鍾育霖分析,這相當於31.8萬度電,可供三萬戶家庭一天用電,「相當於高雄鳳山區五分之一家庭用電量。」

關鍵二:投資回收時程明確

且該案場不但已取得台電併網資格,最快2024年第一季就可執行,加入台電電力交易,也是吸引多家銀行參貸,總金額達70億元,超額認購達1.5倍。

關鍵三:股東夢幻組合

加上有「儲能新天團」之稱的四大股東夢幻組合,「難怪有綠色融資壓力的銀行業者搶著貸款融資。」一位儲能同業分析。

牛潮埔儲能案場背後四大股東,分別是持股超過61%、北基國際(8927)轉投資之子公司「三地能源」;持股20%的和潤電能;持股10%,鴻海旗下利億國際投資,以及遠雄集團旗下的遠雄人壽。

北基國際隸屬有地產南霸天之稱「三地集團」,原經營油品事業,旗下加油站規模近60座,是台灣中小型加油站業者。近年在全球減碳壓力下,積極轉型發展綠能,子公司三地能源去年轉投資台南七股漁電共生案場達160MW。三地集團更與鴻海合作,獨家代理鴻海電動巴士Motel T,除了在高雄上路,去年也成功讓這台電動巴士開進彰化與員林。

至於和潤電能,則是和泰集團旗下小金雞—和潤企業轉投資。董事長劉源森表示,和潤電能自從去年5月成軍以來,就積極衝刺綠能事業,這次和潤斥資4.4億元取得20%股權,成了第二大股東,「要從綠能融資到綠能投資,」「目標5年內成為綠能投資領先者。」

三地主導全台最大儲能案場聯貸案吸引超額認購1.5倍。林鳳琪攝
三地主導全台最大儲能案場聯貸案吸引超額認購1.5倍。林鳳琪攝

鴻海搶進儲能,背後有何盤算?

只是令人好奇的是,四大股東中,遠雄人壽、和潤電能都有綠色金融需求。反觀僅取得10%股權的鴻海,背後有何盤算?

近年,鴻海積極打造EV產業鏈,急尋電動巴士落地應用,去年三地集團旗下高雄客運與鴻海簽約,堪稱鴻海電動車的第一個純客戶。

近年鴻海積極在高雄建立從儲能用電芯,到電動巴士、自動駕駛等綠能產業鏈的基地。一位業者分析,與電動車一樣,儲能電芯也需要落地驗證,鴻海如何取得實戰經驗與認證,從0跨到1,至關重要。

這次參戰170MW指標性儲能站,雖然是使用全球前三大儲能系統整合商瓦錫蘭的系統,「鴻海也可能藉此一窺箇中細節,縮短學習曲線。」

至於和潤電能,背後大股東除了台灣和泰集團,更有日本豐田,除了劉源森提到,要當綠色投資領先者,「是否有其他集團縱效戰略投資目的,更是充滿想像空間。」

這個夢幻組合儲能新天團,繼170MW全台最大儲能案場後,是否有續集,值得關注。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虛擬電廠是什麼?為何頻傳缺電的台灣最需要?
還未達標,國內淨零轉型又拉高目標,是罔顧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