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不相撞 美中摸索相處新模式

中美關係正處在1972年中美實現「跨太平洋握手」以來的最糟糕狀態。其深層次動因,在於中美兩國的綜合國力對比,由過去長期既成的「垂直對比關係」,日益變成向中國傾斜的「水平對比關係」,形成了十分典型但又具有21世紀新科技革命特點的「新興大國同守成大國」關係結構。

中國提出中美應該「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而美國川普政府對華推出「極限施壓」、「全面脫鉤」政策,拜登政府先是提出美中關係「對抗、競爭、合作」三分法,後又提出「對內投資、對外結盟、對華競爭」三點論。

顯然,中美對於兩國在新的國力對比結構中,建立怎樣的新相處模式,有著完全不同的戰略追求。要求一方接受另一方提出的相處模式,毫無可能,以致於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中美將陷入「新冷戰」,有人甚至認為中美「新冷戰」已經開始。

但是,歷史絕不會簡單重複。中美關係目前存在的廣泛對抗因素,同當年美蘇「冷戰」對抗的內涵和外延,完全不同,絕不是加上有一個「新」字就可以概括的。美國作為當年「冷戰」的始作俑者和親歷者,更是刻骨深知大國戰略對抗的代價和後果。

好的預期是:中國迫切需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現代化,不想也不願同美國對抗,希望和尋求同美國進行雙贏合作。美國作為全球性超級大國,同時面臨著三條戰線的挑戰,即以俄羅斯為焦點的大西洋戰線的挑戰,以伊朗問題和巴以/阿以矛盾為焦點的大中東戰線的挑戰,以中國為焦點的太平洋戰線的挑戰,美國無力也不想集中全力對抗中國。

而危險的不確定性是:中國下定決心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在客觀上必然出現14億人口的中國,全面超越3億多人口的美國的新態勢,但是這種新態勢,是目前美國政界甚至民間都斷不能接受的。為此,選擇必然就是「競爭中國打敗中國」。

無論是川普政府對華「單打獨鬥」,還是拜登時期裹挾盟國友國「選邊站」共同打壓圍堵中國,說到底,都是為了打敗中國,防止中國超越美國。只要美國不改變「競爭中國打敗中國」的政策思維和戰略舉措,中美陷入戰略對抗的概率和風險就必然不斷升高。無論中美雙方進行怎樣的高層接觸和分歧管控,都難以改變這種危險的趨勢。

中美關係能否度過「嚴冬」迎來春天,根本上取決於中國。下定決心「競爭中國打敗中國」的華盛頓不相信道理,但是相信實力。只要中國努力落實習近平主席關於「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讓美國意識到無法「競爭中國打敗中國」,則必然倒逼華盛頓改變政策思維,謀求同一個強大的中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在中國真正強大到令美國難以「競而勝之」之前,中美兩個大國只能在激烈碰撞中,逐步探索互不相讓、但又都極力避免戰略上迎頭相撞的新模式。(作者為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特約評論員)

看更多相關新聞
拜登稱習近平「獨裁者」中國外交部嘴上「強烈抗議」官網全刪
美前防長憂美急修補對中關係 情勢恐「一觸即發」
拜登稱習近平獨裁者 分析:非失言而是選舉語言
布林肯會習近平:中美時隔五年恢復高層訪問前後的「唇槍舌戰」
爭取歐洲!布林肯訪英、李強赴德法 各自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