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碰到國外 陸訛詐術古代早有

旺報【記者廖慧娟╱綜合報導】 9月陸客在瑞典與警方發生衝突,不僅引發外交危機,也讓「Peng C」成了國際網紅名詞。「Peng C」就是「碰瓷」,早在1888年就有媒體報導「引人碰壞瓷器,借機訛詐」事件;後來手法不斷翻新,逐漸發展成現代名詞,且涵蓋範圍廣,從「假車禍真詐財」到陸客一家3口在瑞典街頭高喊「警察打人」都被列入。 瑞典旅遊事件,讓外國媒體發明新名詞:「helpless collapsing on the ground technique(就地撒潑技術)」,陸媒則稱為「Peng Ci」碰瓷,音譯簡稱為「Peng C」,所謂的「C」指的是「china瓷器」。 馬車前 故意摔破瓷器 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民族很早開始製作瓷器,雖然學界對瓷器起源有兩派意見,分別是魏晉南北朝(西元220至589年)、隋唐時期(西元581年至907年),但不可否認,瓷器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在馬車前砸瓷器,向乘坐馬車的貴族、富戶詐財的「碰瓷」事件也在街頭巷尾存在已久,隨著社會發展,手法持續演進,最後還登上國際舞台,玩出新高度。 據《中國青年報》研究,「碰瓷」原本是清末北京古玩行的行話,專指古玩市場的一種訛詐手段,當時不肖業者在器物的耳、柄上做手腳,顧客一拿就斷,或別有用心地把易碎裂的瓷器往路中央擺放,專等路人不小心碰壞,借機詐財。 也有一派理論認為這種騙術來自老北京清末民初的沒落八旗子弟,他們平日手捧「名貴」瓷器行走於鬧市,故意讓馬車「碰」,順手把瓷器砸落摔碎,藉此要求車主依名貴瓷器的價格賠償。 疑似因為事件不光采,相關文字記載少,目前最早見於創刊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申報》(原名《申江新報》)。1888年5月14日曾報導有人穿著破爛衣服,以紅糖調製成煙膏(生鴉片熬成膏狀)裝在酒杯裡,碰到1名騎驢進城的人,就走到驢前,假裝被碰到而失手打碎酒杯,聲稱杯裡裝著價值不斐的煙膏,要求賠償。 當今演化成車禍 當汽車普及後,「碰瓷」變成「假車禍,真詐財」,被碰的「瓷」範圍越來越廣,從瓷器、玉器、古董表、手機等器物,變成身體髮膚,2012年第6版的大陸《現代漢語詞典》即增收「碰瓷」一詞。現在連陸客一家3口在瑞典與警方爆發衝突,大爺躺倒不動,大媽坐地哭喊救命,兒子高喊警察打人的事件,也被陸媒列入「碰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