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方法學 學者籲快上路

企業瘋種樹優化ESG報告,但實際上自然碳匯方法學目前僅通過一項,想以此取得碳權並不容易。中興大學循環經濟學院長王升陽表示,儘管企業種樹被質疑「漂綠」,但不能什麼都不做,建議直接套用國際現有方法學規範,再因地制宜調整,愈快上路愈好;另現任環委邱祈榮認為,企業因碳匯取得的碳權應優先抵扣自身碳排。

目前環境部通過的自願減量方法學,僅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一項,已預告的森林經營、竹林經營、紅樹林和海草復育、改進農業土地管理、低生長林增匯等六項方法學還在審查中。

王升陽表示,建議台灣可直接參考國際自然碳匯方法學的標準規範,再因地制宜修改,讓方法學盡快上路,逐步朝二○五○淨零目標邁進。

但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認為,政府釋出國有地讓企業種樹,但要由誰來種、種植的林木又由誰來管理都是問題,不僅沒有考量土地、人力、管理的成本,還有圖利廠商的疑慮。

邱祈榮認為,若連方法學本身都無法解釋清楚,後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企業若有能力種樹累積碳匯,獲得的碳權應優先抵扣其碳排而非拿出拍賣,才有實質意義。

他舉例,目前通過的植樹方法學其實並不完整,其要求符合包含二○○○年以後種植的樹木等條件,卻有企業二○○一年種樹,如今再以植樹方法學申請未來廿年的碳權,「因為有這漏洞,企業可以拿該批樹木申請未來廿年、四十年、六十年的碳權,而無法可管」。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英國26℃=熱浪」網嘲英國人弱爆 過來人搖頭曝原因:是會死人的
他見大陸同事回訊息頻傳「==」超火大 意思揭曉台灣人傻眼
錯在哪?國小數學考卷「9×4=36」分數沒了 全網揭正解:變考國文了
沒有《善宰》!「上半年收視TOP10」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