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不僅導致暖化,也使稻米流失蛋白質與維生素

(圖片取自pixabay)

 

根據《中央社》,一篇刊登在「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報告指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稻米將喪失部分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將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口面臨營養不良的風險。風險最大的國家主要是稻米消耗量最大和國內生產毛額(GDP)最低的國家,比如緬甸、寮國、柬埔寨等等。

 

暖化也會影響可可豆

 

巧克力的原料 ─ 可可豆只在距離赤道南北緯約20度的少數雨林地生長,且需要全年氣溫、雨量、溼度相對穩定的條件;但數十年後這些適宜可可豆生長的地區可能會產生極大變化,不再適合種植可可。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預估,到了2050年,氣溫的升高將導致當前種植可可豆的地區往高海拔移動1000多英尺(約305公尺);也就是說,未來僅有山區適合可可樹,但那些山區目前幾乎都屬於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根據《中央社》,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科學家正與美國巧克力巨擘瑪氏(Mars)公司合作研究,希望可以及時拯救可可樹。他們嘗試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改良可可豆的基因,讓它們能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也就是「基改可可」。

 

碳排造成的氣候變遷也將影響亞太地區

 

除了二氧化碳對稻米生長的影響,更直接的衝擊還包括洪水與海水倒灌的問題,特別是中國、印度、孟加拉與印尼。21世紀末時,一些位於低海拔地區,例如孟加拉、印度與巴基斯坦,將有1.3億人左右面臨家鄉消失的困境。

 

去年亞洲開發銀行(ADB)與波茨坦氣候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指出,超過136個大型沿海城市,在2005年全球洪災損失估計為60億美元,至2050年將提升至520億美元,而2005年至2050年每年損失幅度增加最快的20個城市中,13處位於中國、印度、越南、印尼、泰國與日本等亞太地區國家。

 

為何地球暖化會影響氣候?

 

地球暖化會使冰川融解,而冰川是印度、中亞、歐洲等地的河川水源源頭,當冰川、高山冰雪變少,下游的平原自然容易乾旱,不利植物生長。而且,當北極冰山、南極洲冰棚不斷崩解融入海洋,除了使海平面上升,還會增加水域面積;如此一來,不只海洋的儲熱量更多,正向反饋地球暖化,還會使低緯度的熱帶氣旋擁有更多能量,加劇風災、水災的災情。

 

另外,兩極的雪與冰山能將80-90%的太陽光反射回大氣層。隨著白色的冰雪不斷融化,其所反射的太陽光也減少了,會使地表吸收的熱能越來越多,形成氣旋的能量也會加大。另外,大量融解的冰層會攪亂洋流,增加全球氣候的不確定性,讓人類更難以預防。

 

極端氣候會不斷惡性循環

 

不管是乾旱或越趨極端的氣旋,都不利植物生長。根據《大紀元》,某研究單位發現,極端氣候事件下的陸地生態系每年減少11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吸收量,這相當於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另外,氣候暖化導致的乾旱與乾燥氣候也容易引發森林火災,加劇碳排與暖化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