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左右融資額度 淨零寄託新技術

工業如何落實減碳,中國時報副社長王儒哲主持的「碳金時代,工業減碳新思維」高峰會談,邀請工具機公會理事長陳伯佳、中龍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紹榮、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及KPMG安侯建業顧問服務暨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等專家,共同提出嶄新思維。

陳伯佳指出,台灣工具機產業逾8成出口,主要出口到歐美市場,未來將面對歐美各國即將啟動課徵碳稅,工具機公會鼓勵會員廠商從環保節能做起,透過增加使用綠電、減少生產製程碳排量等方式,持續降低對環境影響。

排碳量大的鋼鐵業如何面對淨零?呂紹榮透露,中龍以大帶小,並以「1+N」,大家一起做好碳管理系統平台。自建廠以來至今,公司行動方案已推動241項減碳專案,共投資130億元,提升良率與設備效能、汰換成高效率燈具,及推動低碳能源,累計內部減碳量達203萬噸,相當於5222座大安森林公園每年的吸碳量。

電力產業承受排碳量大的宿命,鍾年勉表示,台電現有推動低碳的方式就是利用既有科技、現行技術,降低碳使用量,但這樣做不可能達到淨零,最後階段還是要靠新科技與技術達到零碳。

因此,鍾年勉表示,台電的第一個減碳作為就是「以氣代煤」,也就是把原有的燃煤機組轉為燃氣機組,根據推算,燃氣機組的排碳量約比燃煤機組減少一半,確實可達到減少碳排係數。

經常接觸跨國企業的劉彥伯表示,歐洲與美國非常重視數字,與台灣、大陸截然不同,尤其是製造業,過去都靠老師傅的經驗傳承,但是,經驗無法數據化。根據金管會去年發布的IFRS永續揭露準則的財務相關資訊,最快將在2026年接軌股東會報告,金融業也將企業碳排,作為評估企業融資加減碼的基礎!

劉彥伯進一步表示,台灣預計課徵的碳費,依照目前相關單位討論預計課徵的價格,遠比國際標準低很多,國內企業最在乎的,就是不要增加太多成本,但台灣的碳費拿到國際上,代表的就是競爭力不夠,而不只是短期成本增加,企業應該要正視這個問題,「如何透過數據,將永續報告書裡與財務相關的資料與財務報表高度連結」,才能反應企業真實的成本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