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成立 商總:政府應採「零股概念」鼓勵中小企業參與

由證交所、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於今(8/7)在高雄正式成立,根據碳權性質及對象不同,分為三大交易板塊。全國商業總會環境保護促進委員會主委余建中表示,目前方向主要鎖定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輔導仍有不足,建議政府撥經費對中小企業進行教育訓練、選擇行業作為模板、建立與國外接軌的國內標章及建立交易委託平台。

碳權交易所總部設立於高雄軟體園區,並於今日正式運作。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說明,將依據碳權性質及對象,分為三大交易板塊,其中在國內碳權交易部分,分為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交易額度兩類,滿足企業抵減碳費、實現碳中和及因應環評抵換等需求;國外碳權交易板塊,將攜手具公信力的國際認證機構,提供高品質的國際碳權買賣支援。

商總獻策4建議 讓中小企業同步參與碳權交易

商總環境保護促進委員會主委余建中受訪時表示,就商總的角度來看,目前政府將碳權交易的關注,著重在大型企業,但2050年淨零挑戰的四大轉型路徑中,生活轉型要啟動、社會轉型要公正,就得要做到向下紮根,但國內廠商除了大型企業以外,中小型企業占比更高,倘若中小企業沒有追上,要如何做到這兩項轉型。

余建中指出,現在開始出現綠色供應鏈,大企業可以撥資金、找專人處理,但「中小型企業根本不可能,現在生存都是問題,怎麼可能再花錢、投入人力?」若以股票的概念來看,中小企業就像是「零股概念」,即便存下來,往後卻無法到交易平台進行交易,會有哪些業者願意投入?

余建中說,商總曾提出四大建議,一是政府提撥經費對中小企業進行教育訓練;二是選擇適當的行業別,作為模板、亮點,讓中小企業認知碳盤查不困難;三是政府授權由商總或公會進行基礎驗證或標章,可以跟國際接軌的基礎認證,未來要申請國際認證機構,可以減少時間跟費用;四是透過商總或公會可以蒐集中小企業的碳權,100多個公會、幾百萬商家,累積到一定數量,在交易平台進行買賣也很可觀。

政府重宣導卻無輔導 難以走向真正轉型

余建中強調,很多中小企業對碳權的概念並不清楚,主管機關僅回應有相關措施、可透過網站下載,「不能只放個網站,還是要有人教」,若擔心教育訓練不足,可委由商總或公會協助,並由政府建立跟國際接軌的國內標章,讓中小企業先建立減碳觀念、做小額標章投入,下階段再申請國際認證,可有效減少時間跟費用。

余建中指出,距離2050淨零碳排其實剩下的時間不多,過去國內提倡環保、資源回收也花費數十多年才走到今天,現在要邁向新階段,勢必要花更多時間和經費,有本錢的企業都已經先做,政府要輔導的對象應該要鎖定百萬家的中小企業,這些產業都是在地性且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向下紮根很重要,否則如何生活、社會轉型,甚至更進一步到產業轉型。

他呼籲政府,中小企業可以「由小帶到大」,政府在規劃時就要一併納入,現在許多國際企業考量到碳排放以及集團整體的碳權問題,會選擇低碳城市、飯店等舉行國際會議,國內服務業、餐飲住宿業等若不搭上這波潮流,未來恐怕會失去很多機會。

更多太報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企業碳焦慮 憂無法購買大量綠電
中油買過 全球最大碳權認證機構被爆造假
碳交所揭牌 3大挑戰 國內碳權交易明年上路
學者質疑 我能否驗證國外碳權真假
碳交所掛牌 工商團體爭取小額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