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收多少? 學者以科學推估:每噸500元起徵、2030年漲至3000元
氣候法今年2月上路,台灣碳費子法卻遲遲未出爐。面對有民間企業開始規劃明年的減碳預算,環保團體與學者昨(21)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環境部今年底前將碳費費率定案。外界對碳費費率有很多想像,卻沒有科學的參考數據。環保署2020年委託國外研究建議碳費每噸價格300元,但學者說,當時的300元其實是基於民調結果,無法反應排碳的外部成本。
學者指出,若讓碳費反映每噸碳排的外部成本,參照美國環保署的研究,我國碳費費率起徵價應來到每噸500元。至於碳費該收300元、500元?氣候署副署長黃偉鳴無奈表示,數字都是虛擬的,費率仍尚未訂定。
民間籲「積極碳費」 每噸500元起徵
《氣候法》今年2月上路,授權環境部徵收碳費,加速企業減碳,不過目前預告的多項子法中,僅碳盤查草案和碳費有關。根據氣候變遷署8月公布的時程,今年底將預告碳費子法,2024年初公告碳費費率,2025年開始徵收碳費。但草案預告加上碳費審議期,費率很有可能趕不上今年底公布。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及氣候學者昨共同舉辦記者會,批評這半年來,環境部僅建立起碳交易制度,不將重心放在促進實質減碳的碳費上,並呼籲環境部應在年底前公布碳費起徵費率。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根據美國環保署研究,每噸碳排所造成的外部成本是190元美元,約5800元台幣;若要促進工業投資減碳,每噸須收到100元美金,約3000元台幣。學者與環團共同呼籲,我國碳費起徵價應訂在每噸500元台幣,並逐年提高,在2030年達到每噸3000元。
趙家緯強調,若依現階段外界討論的每噸收300元,「只反映到5%外部成本而已」,相較每噸500元,一年更有高達240億元的國庫損失。
碳費優惠費率別再想 有如自斷手腳
針對環境部長薛富盛接受媒體專訪,表示碳費費率會考量消費者物價指數、避免「綠色通膨」。趙家緯批評,綠色通膨是業界欲規避碳費的說法,收碳費本來就該做,環境部不應輕易向財團妥協。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劉仲恩進一步指出,比起碳交易市場的浮動碳價,碳費對業者而言是明確且有減碳誘因的價格訊號;然而環境部規劃針對不同產業訂出優惠費率,「就好像是自斷手腳,把原本清楚的價格訊號弄模糊」,也徒增額外行政成本。
趙家緯表示,台灣參照英國早期「氣候變遷協議」(Climate Change Agreement,CCA)訂出優惠制度,但已有研究發現,課徵原始費率同樣能達到相同減碳成效。且英、德等國早已改採「碳差價合約」(Carbon Contract for Difference,CfD),也就是政府在業者投入低碳技術的初期給予補貼,隨著技術成本降低、碳價升高,再逐步縮減、直到取消補貼。
黃偉鳴則回應,美國雖有排碳外部成本研究,但其實並未有國家實際引用作為碳定價基準。至於碳費該收300元、500元?黃偉鳴表示,數字都是虛擬的,現在費率尚未訂出,「怎麼可以用虛擬的500元,說我們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