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東歐免受俄國入侵的永久解方!美國學者大膽提議:是時候重現700年前的波立聯邦

俄羅斯2022年2月全面入侵烏克蘭,戰火持續至今已屆滿1年,各國仍積極尋求可能的和平解決方案。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羅和近日指出,讓烏克蘭與鄰國波蘭組成一個聯邦或邦聯國家,或許是確保東歐地區免受俄羅斯侵略的永久方法,也是讓戰後烏克蘭成為穩定、繁榮及強大國家的最直接方式。

曾於捷克總統辦公室任職、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學者羅和(Dalibor Roháč)3月26日以「是時候該重現波蘭—立陶宛聯邦」(It’s Time to Bring Back the Polish-Lithuanian Union)為題,在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P)撰文表示,仿照16世紀的波立聯邦,讓烏克蘭與鄰國波蘭組成邦聯或聯邦國家,是解決當前俄烏衝突的可能方案之一。

俄烏戰爭的可能解方:重現波立聯邦

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以下簡稱波立聯邦),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二元君主制君合國,由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於1569年簽訂「盧布林聯合(The Union of Lublin)」後正式成立,並於1792年俄波戰爭中戰敗解體。

波立聯邦是歐洲歷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領土範圍包括現在的烏克蘭和白羅斯(Belarus,舊稱白俄羅斯)。其法律政治制度極具前瞻性,以當時少有的宗教自由和對農奴的寬容而聞名,更被視為是現代君主立憲制及聯邦制的先驅。

羅和表示,波立聯邦的成立解決了當時的2項問題:第一,成功將東歐的廣闊領土納入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懷抱。第二,解決波蘭人和立陶宛人面臨的直接安全問題,即來自條頓騎士團( Teutonic Knights)的威脅。

羅和認為,重現波立聯邦或許是緩解俄烏衝突的解方之一。他強調,讓烏克蘭與波蘭再組聯邦的論點,不是基於懷舊,而是基於共同利益。兩國長年都面臨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加上波立聯邦長達4世紀的共同歷史,今日烏克蘭和白羅斯的多數地區,其實與波蘭的歷史較為相近,並非俄羅斯。

確保歐洲東翼免受俄國入侵的永久方法

羅和表示,波蘭—烏克蘭聯邦若成立,兩國外交和國防政策合併,幾乎等同把烏克蘭納入歐盟(EU)和北約(NATO)。如此一來,該聯邦也將成為歐盟第二大國,為德法聯盟提供制衡力量,這種力量在英國脫歐(Brexit)後相對缺乏。

目前,波蘭已是歐盟及北約的成員,但烏克蘭仍積極尋求加入的機會。羅和認為,若依照當前情勢,即使烏克蘭最終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把俄軍逐出其領土,基輔想加入歐盟,仍可能面臨長達數十年的入盟程序,更甭說要從美國那邊得到可靠的安全保證。

羅和指出,對美國和西歐來說,波蘭—烏克蘭聯邦是確保歐洲東翼免受俄羅斯侵入的永久方式。這也呼應了前波蘭第二共和國領袖畢蘇斯基(Józef Piłsudski)的名言——沒有獨立的烏克蘭,就沒有獨立的波蘭。他當時主張建立一個由波蘭領導的東歐聯邦,其中包含立陶宛、白羅斯和烏克蘭。

這一切並非空想。在俄軍去年2月全面入侵烏克蘭初期,波蘭通過立法允許烏克蘭難民獲得該國身分證,使其能享受專屬波蘭國民的一系列社會及醫療福利。當時,烏克蘭政府為了表示謝意,也向在烏波蘭人提供其他外國人無法享有的特殊法律地位。根據統計,目前約有超過300萬波蘭人居住在烏克蘭。

2023年2月24日,立陶宛維爾紐斯的反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示威活動。(美聯社)
2023年2月24日,立陶宛維爾紐斯的反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示威活動。(美聯社)

2023年2月24日,立陶宛維爾紐斯的反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示威活動。(美聯社)

政治聯盟的成功先例:兩德統一

在歷史上,這種政治聯盟有一個成功的先例,即兩德統一。1990年3月, 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後,東西德隨即展開談判,並在兩德之間建立了經濟、貨幣及社會聯盟,東德而後更加入西德憲法。

同年10月,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正式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完成德國統一。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及北約,原東德則脫離華沙條約組織,以原西德作為兩德統一後的主體。

羅和表示,儘管建立政治聯盟的複雜性頗高,但德國的先例表明,當存在足夠的政治意願時,這種作法仍是可能的。不過,波蘭—烏克蘭局勢與1990年代初期的德國大不同,儘管兩國擁有共同的文化、歷史和語言,但讓波蘭「吸收」烏克蘭的想法顯然行不通。

東德,德東,兩德統一(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東德,德東,兩德統一(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東德,德東,兩德統一(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聯邦不應抹煞烏克蘭的國家地位

較好的做法是,波蘭—烏克蘭聯邦要起草一份新的憲法文件,並建立共同的聯邦或邦聯機構。羅和認為,「基層化原則」(Subsidiarity)應作為上述工程的指導原則,即基層擁有最高優先權,基層分權組織擁有完全獨立的自治權,因為聯邦的目的不應是抹煞烏克蘭的身份或國家地位。

事實上,兩德統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雙方之間的經濟差距。自1990年以來,估計有超過2兆美元從西德移轉至東德,約占前者年度GDP的一半,而其中多數則是透過福利系統移轉。羅和表示,東德收入約為西德的三分之一,這與戰前烏克蘭與波蘭之間的差距類似,主要的區別在於,東德人口僅有西德的四分之一,但烏克蘭人口卻多於波蘭。

但羅和強調,期望波蘭的福利制度成為向東進行再分配的主要渠道是不合理的,波蘭納稅人也不該為烏克蘭的重建經費負責,歐盟及富裕的西歐國家將不得不站出來。不論戰後的政治環境如何,波蘭—烏克蘭聯盟的新穎之處在於,它創造出一種政治和法律環境,讓各國援助的經費不再投往一個在歐盟等候室裡徘徊的國家,而是投向一個歐盟成員國。

2023年2月24日,烏克蘭哲連斯基舉行烏俄戰爭周年記者會(AP)
2023年2月24日,烏克蘭哲連斯基舉行烏俄戰爭周年記者會(AP)

2023年2月24日,烏克蘭哲連斯基舉行烏俄戰爭周年記者會(AP)

實際可行性有多少?

至於波蘭人是否願意承擔如此規模的激進事業?羅和表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劇烈衝擊了現有的地緣政治版圖,為新的治國之道開闢了空間。波蘭—烏克蘭聯邦很可能是戰後烏克蘭成為一個穩定、繁榮和強大國家最直接的方式,同時又能將俄羅斯拒於門外,這非常符合華沙的利益。

而西歐國家是否會默許一個新的歐洲大國崛起,讓歐盟重心就此向東轉移呢?羅和解釋,布魯塞爾、柏林及巴黎已經承諾,要透過給予烏克蘭候選國地位來擴大歐盟。一旦烏克蘭和波蘭建立明確的政治聯盟,西方國家將難以迴避上述承諾。而且,反對波蘭—烏克蘭聯邦意味著反對烏克蘭民族自決,這是歐洲領導人一再宣示要捍衛的權益。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