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的命也是命:災後四十年要真相顧人權

▲海山一坑煤礦排氣坑(翻攝國家文化記憶庫)
▲海山一坑煤礦排氣坑(翻攝國家文化記憶庫)

邀請總統賴清德出席6月20日海山礦災四十週年紀念晚會

【記者 吳勝峯/台北 報導】曾經歷1984礦災的老礦工、輔大社會系戴伯芬、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勞工陣線、猴硐礦工文史館周朝南、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等公民團體,將在6/5(四)上午9點30分召開記者會,向政府提出三大訴求與一個邀請。

40年前的1984年,是台灣礦業黑暗年,半年內發生三場重大礦災:六月二十日,海山礦災,死亡74人,七月十日,煤山礦災,死亡103人,十二月五日,海一礦災,死亡93人,導致無數礦工家庭破碎,災害發生後,海山礦場並未全面停工,直至1989年才停止開採。

早期煤礦不僅是主要能源,同時也是戰略物資,警備總部、國民黨生產事業部人員進駐每個礦坑,在政治自由的箝制下,以及壓抑煤價下,礦工幾乎被視為消耗性生產物資。臺灣的煤層薄、且深入地底,仰賴人工開採,自1970至1985年間,礦工死亡總數達1293人,每年平均發生事故45.7次,平均死亡人數80.8人,採出的煤炭堪稱「血煤炭」。1970年代,能源早從煤礦轉為石油,然而政府卻以國家補貼方式,放任礦主持續深入地底開採,讓礦工承擔更大的職災風險。

煤礦已退出台灣能源舞台,煤礦工人成為消失的職業,但礦災的傷痛在每一個失去至親的礦工家人仍烙印下傷痕,難以遺忘。在國家監控跟雇主剝削的雙重高壓下,災後礦工家庭的處境被噤聲,倖存的礦工面臨中年轉業、工寮迫遷、塵肺風險,礦工家庭更承受經濟危機以及痛苦的塵肺照護壓力。今日台灣的經濟奇蹟是建立在礦工的犧牲及他們家庭的承擔上,40年過去了,此次記者會將透過老礦工及其家人現身說法,發掘這段被遺忘的歷史,重新找回真相與正義,呼籲國家照顧老礦工餘生。

三個訴求,一個邀請:

1. 經濟部礦務局公開三大礦災發生的原因,給罹難礦工家庭出事原因交待。
2. 監察院重啟調查,公開五億善款、用途與分配,讓捐款的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愛心捐款的流向。
3. 衛生福利部應立即針對老礦工之各項需求進行清查,並以專案方式提供包括塵肺醫療照護及生活之必要支持,照顧礦工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