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失守!專家:「選擇性普篩」才能為台灣搶下疫苗等待時間

防疫績優的台灣,一夕間風雲變色,多起感染源未明的本土病例冒生,過去SARS疫情期間封院的和平醫院再傳確診消息,更使人心惶惶。新冠疫苗可能是疫情的唯一解方,但從國際供應鏈到國產疫苗都尚未準備好。多名專家認為,我國可能要考慮透過「選擇性普篩」精準找到社區內的隱形傳播鏈,同時需要透過多元有效的方法遠離病毒,為台灣搶下等待疫苗的時間。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感染者直逼1.6億人,超過333萬人因此喪命。然而,全球化的今日幾乎不可能鎖國,而任何程度的邊境開放都可能讓看不見的病毒趁隙而入。

「今天即使不是華航,恐怕也有其他案例會進來;即使這次控制下來,威脅還會持續存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

持續變異的病毒,正加速傳播

威脅之一源於新冠病毒本身特性,部分的感染者毫無不適。在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近日舉辦的防疫科學研討中,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提及,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去年3月刊登一篇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感染者當中,只有38%是有症狀的個案,高達47%是「症狀前期個案」、6%是「無症狀個案」。這些無不適的感染者,很有機會讓病毒在社區傳散。

(英國變異株示意圖。英國變異株於2020年9月在英格蘭東南沿海的肯特郡首現蹤跡,持續變異中。圖片來源 / Unsplash)

與此同時,持續變異的病毒,正在加快傳播速度。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導的研究團隊成員王威淳舉例,近來日本竄升的疫情與境內英國變異株(B.1.1.7)的增加有關,因為病毒上N501Y、E484K位點突變,會增加病毒傳播力及免疫識別逃脫能力。

再如印度,境內流行的印度變異株(B.1.617)的主要突變點L452R、E484Q,以及另個變異株(B.1.618)的主要突變點E484K、D614G等,經證實會增加免疫逃脫機會,且感染後有較弱的抗體濃度,因此可能造成核酸檢測難驗到、傳染性提升、死亡率增加等後患。

陳秀熙進一步援引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指出,英國變異株會增加住院、甚至住進加護病房的風險,而這個現象更突顯在30~59歲族群身上。

機師檢疫期放寬未必是禍首

回頭看4月中旬的台灣,指揮中心將正值青壯年的航空業機組員的檢疫期縮短為3天,這項防疫措施調整不到一週,就接連出現華航相關疫情,部分專家將矛頭指向政策。

(華航相關疫情於今年4月下旬連環爆,有一說認為與機組員檢疫期間縮短為3天的政策有關。圖片來源 / Unsplash)

因為新冠病毒的潛伏期為1~14天、多數在5~6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最初就表態:居家檢疫至少該有5天,不該讓步。他說,5天檢疫加上前後的長程飛行時間、共計9天,這樣的時間長才能抓出70~90%的發病個案。「日後華航再面臨貨運需求量大的情況,可嘗試透過約聘方式請其他航空失業機師協助飛行,不能再縮短機組員居家檢疫期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感染科醫師呂嘉峰也在媒體投書中提及,那陣子航空機組員3天的檢疫時間過短,且無相應配套,像是檢疫期屆滿後增加核酸檢測頻率、宣導檢出陰性者也不可任意出入公共場所,「這是需亡羊補牢的漏洞」。

不過,並非所有醫界人士都認為近日疫情源於機組員居家檢疫過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居家檢疫期間3天或5天均非理想的隔絕病毒天數,如果這是問題,早就出問題且不會只發生在華航,「個人防護疏失,以及系統性的層層輕忽,可能才是關鍵」。

醫界早就懷疑社區感染

依賴飛沫傳播的微小病毒防不勝防,早在今年初,醫界就懷疑社區感染已經發生。

周百謙說,長期以來,台灣依賴他國的核酸檢驗報告,入境者只要持3日內的陰性證明就能通關,但近月來,有些人返回母國後檢出陽性,這群人可能無症狀或輕症狀但未在台灣被確診,可能已將病毒傳染給本土的易感族群。近來華航血清抗體檢驗揪出3人IgG抗體陽性、但IgM及核酸檢測陰性,不僅說明他們曾經被感染,同時證實社區內其實存在不為人知、從未被確診的感染者。

近日新北市蘆洲、宜蘭羅東的本土病例,雖然經基因定序確認是與華航案相同序列的英國變異株,但依舊不能百分百確定這些事件與華航有關。他解釋,英國變異株本就是美國等國近日的主流病毒株,因此也有可能由外籍勞工或其他入境旅客帶入,造成多點爆發。「台灣過去防疫成功,其實存在太多僥倖」。

(醫界懷疑,輕症乃至無症狀、卻從未確診的感染者早就在台灣社區活動,過去的防疫成績存在些許運氣。圖片來源 / Unsplash)

選擇性普篩,搶下等疫苗的時間

相對於碰運氣,防疫應該講科學、求精準。

眼下多點爆發社區感染,周百謙認為,要確實圍堵病毒,就需要按照現有陽性案例基礎下,科學性大量「選擇性普篩」,舉例來說,基隆確診者(案1217)罹患重症、攜帶的病毒量高,還曾到南部進香,官方就需考慮匡定她行經區域的可能接觸者,大規模選擇性篩檢。

然而,單一病患可能需要多次採檢,國內核酸檢測量能每天約1萬多件,在社區感染爆發之際,檢驗能量勢必無法負荷龐大的篩檢件數。周百謙認為,我國應引入並發展快篩,針對不同的新冠變種病毒株建立偵測能力,幫助第一線醫護人員知道「誰絕對不能夠回家」,必須留在醫院進一步做核酸檢驗。「其實,平常的流感快篩正是一種症狀導引下選擇性普篩,針對臨床高風險的患者做進一步檢查,以便評估是否提早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或是住院避免病情快速惡化」。

黃高彬最憂心的是萬華地區的疫情,他說,萬華一帶居民的平均社經條件較差、人口密度又高,所謂「茶藝館」應該全面篩檢,以防疫情崩潰。

蘇益仁也說,台北萬華茶室、宜蘭羅東等疫情爆發區域,都應在精準疫調後進行小規模的普篩,藉此找到隱形的傳染鏈。「精準防疫是為了爭取時間打疫苗,疫苗才是最後的解方」。

寄望國產疫苗,還得先看證據力

疫苗能預防感染或感染後演變成重症,不幸的是,負擔疫苗生產的關鍵國家-印度,因著疫情升溫影響產量。陳秀熙指出,全球新冠疫苗保障機制(COVAX)原訂今年交由印度生產7億劑疫苗,但3~4月間已減產9,000萬劑。眼下,世界疫苗大廠紛紛公開表明將盡速提高其生產量,各國也呼籲美國開放新冠疫苗專利權,允許各開發中國家生產疫苗。

在此現況下,台灣取得COVAX分配而來的疫苗仍遙遙無期,只能期待我國洽購的千萬劑牛津疫苗(AZ疫苗)盡快來台,以及尚在試驗中的國產疫苗(高端、聯亞)盡速通過國家緊急授權上市。

(新冠肺炎疫苗示意圖。圖片來源 / Unsplash)

高端疫苗的試驗者已接種完兩劑疫苗,聯亞疫苗試驗也預計在下週打完,後續就待試驗者的抗體生成、6月抗體檢驗報告出爐,總統蔡英文昨天宣布最快7月底開始供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支國產疫苗的證據力究竟如何,各界還在等待解盲。作為聯亞疫苗試驗主持人的黃高彬說,食藥署正與各界專家溝通「緊急授權」的門檻該如何訂定;原則上,接種試驗疫苗的人測得的中和抗體一定要高過自然感染者產生的抗體,但詳細條件還在討論中。

此外,周百謙說,國際上正流行英國變異株、印度變異株,國產疫苗對於這些新冠病毒變異株的保護效果如何,也有待在未來透過在疫情嚴峻國家進行小規模測試,加以驗證。

氣態消毒,企業該考慮引進

打到疫苗之前,民眾唯一能做的只有自保。防疫能力要升級,企業端可考慮透過「氣態消毒」助一臂之力,改善無法以酒精達到完全消毒的辦公室或工廠環境。

周百謙說,長期以來的科學證據呈現,低濃度的臭氧或是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有助全面性在室內來殺滅病毒,降低病毒以氣溶膠方式存在的機會。這樣的消毒方式已有證據支持可降低新冠病毒量與活性,而且因濃度不高,對健康風險也低。

然而,一般企業很少這麼做,使得病毒有機會透過空調傳播,甚至在桌面、地毯待上3~7天,造成後續室內傳染的機會。

值此社區感染之際,他認為,企業可考慮透過這般氣態消毒方法,盡可能杜絕環境中、空調管線中可能存在的新冠病毒。這個方法和酒精、紫外線等方式交替使用,更能有效應對新冠病毒的無形挑戰。

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症狀和感冒怎麼區分?11大症狀一次看,潛伏期也不同

Ct值為何愈高愈沒有傳染力?答案在於「迷你級」新冠病毒的觀測方式

AZ疫苗懶人包/AZ疫苗副作用、施打對象、保護力及自費價格一次看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