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造什麼系列2—從永和國軍帳務中心的重生談共融精神

廢棄國軍帳務中心變身為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園區一株欖仁樹因季節更迭、葉色變化,成為社區民眾最愛的景點之一。(樂活共生實驗基地 x 好窩聚空間實驗計畫臉書)
廢棄國軍帳務中心變身為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園區一株欖仁樹因季節更迭、葉色變化,成為社區民眾最愛的景點之一。(樂活共生實驗基地 x 好窩聚空間實驗計畫臉書)


社區營造的概念十幾年前由海外歸國學者引進台灣,近年更延伸到地方創生議題,濃濃文青風的浪漫名詞我們常常聽見,卻又一知半解。央廣專訪淡水埤島里的藝術造村推手、雕塑家楊成俊,與新北市城鄉發展局企劃建築科科長黃永盛,分別從民間和公部門的角色,跟央廣談談社區營造造了什麼。

地方創生、青年回流、綠能食農,似乎什麼議題都可以和社區營造沾上邊,但到底什麼是社區營造?新北市城鄉局企劃建築科科長黃永盛告訴央廣,簡單說就是一種工作方法而已。「社區營造的核心就是融合與溝通」,以這種軟性的工作方法,慢慢讓民眾了解、並參與政策。

位於永安市場捷運站附近的「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約訪當天正好舉辦台灣、尼加拉瓜交流日活動,談到社造,黃永盛有說不完的故事。「這裡原本是廢棄、閒置多年的新北永和國軍帳務中心,原本地方是希望改建成公托或托老中心,但礙於國有土地有諸多限制,雙方目標無法同時達成。」

廢棄軍營打開圍牆,成為社區廊道

當民眾與政府的目標有差距,「社區營造」就登場扛起了溝通的工作。黃永盛說,這處廢棄營區的圍牆內,原本有8棟老舊辦公廳舍及多株30年以上的老樹,新北城鄉局先將圍牆打開、美化成鄰里綠地後,再讓民間團體進駐活化空間,重生為「樂活共生實驗基地」。黃永盛笑說,圍牆打開以後,這裡更自然而然成為社區居民通往永安市場捷運站的「超級捷徑」。

白髮伯伯推著親人的輪椅,到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欣賞表演。(林詠青 攝)
白髮伯伯推著親人的輪椅,到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欣賞表演。(林詠青 攝)

台尼交流日活動中,永安國小國樂隊表演的熱鬧樂音,在週末午後也吸引了不少社區居民前來欣賞,一名白髮蒼蒼的伯伯,緩緩推著家人的輪椅到草坪上同樂。黃永盛表示,全新北市有4分之1的老年人口,而永和區佔比更高,這塊草地,讓外籍看護與老人家有了可以曬曬太陽、聊聊天的放鬆空間。

欖仁老樹落葉繽紛,聯絡社區感情

不光是戶外的活動場域,建築裡還有「揪伴計畫」與「當我們駐在一起」計畫,無償提供藝文或公民團體活動空間,而民間團體也相對必須提出公益計畫回饋,「政府沒有額外增加負擔,但是透過民間參與,讓周邊社區可以融合、文化交流。」

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舉辦台灣、尼加拉瓜交流日活動,現場準備尼加拉瓜美食文化交流。(林詠青 攝)
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舉辦台灣、尼加拉瓜交流日活動,現場準備尼加拉瓜美食文化交流。(林詠青 攝)

談起社造,黃永盛有說不完的故事。現在園區裡一株欖仁老樹,因為季節更迭的葉色變化,不但變成當地民眾最愛的拍照景點,連落葉也被進駐團體用來作為小朋友美術課程的素材,「連材料都免費」。看著小朋友在草地上歡快嬉戲,老人家專注聆聽音樂表演的神情,好像恍然大悟了社造是什麼。

原始連結
相關新聞
社區營造造什麼系列1—你知道淡水新市鎮有一半是農村 還藏了藝術家嗎?

社區營造造什麼—你知道淡水新市鎮有一半是農村 還藏了藝術家嗎?

後疫情時代 大馬邦咯島借鏡台灣社造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