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住宅遍布全台 「共享」環境獲在地認同感

▲政府主導的社會住宅遍地開花,113年前預期達成6.9萬戶。
▲政府主導的社會住宅遍地開花,113年前預期達成6.9萬戶。

文/記者蔡季伶 攝影/黃志豪

近年來受疫情、台商回流及通貨膨脹影響,全台各地土地及房價高漲已是不爭事實,多數青壯年族群買不起房當起租屋族。租屋的陷阱何其多,人人都怕遇到惡房東,「無殼蝸牛」心聲政府聽見了,興辦社會住宅已是當前重點推動政策,自106年推動《住宅法》修法開始,「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蓬勃發展,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資料指出,113年前政府將預期達成6.9萬戶社會住宅,造福更多期盼安居樂業的人群。

▲▼林口世大運選手村轉型為大規模社會住宅,可容納3490戶數的社區。
▲▼林口世大運選手村轉型為大規模社會住宅,可容納3490戶數的社區。
(國家住都中心提供)
(國家住都中心提供)

全國量體最大的社會住宅且歷經多階段演變的「林口世大運選手村」,是一個可容納3490戶的大型社區。社區內講究多元服務,除了社會住宅申請外,包括國際創業部落、店舖、公益社福、專案出租等,由住居出發,多元嘗試社宅服務的可能,社區內的「多元性」正逐步提升。

社宅多元入住 服務不同族群

▲▼社會住宅多元化,公益、社福進駐服務不同族群。
▲▼社會住宅多元化,公益、社福進駐服務不同族群。
▲▼社會住宅的多元性取決於「當地需求」,國家住都中心透過說明會或工作坊了解地方居民需求。(國家住都中心提供)
▲▼社會住宅的多元性取決於「當地需求」,國家住都中心透過說明會或工作坊了解地方居民需求。(國家住都中心提供)

多元考量源自於「需求」

其多元考量的依據源自於「當地需求」。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規劃組張日昇表示,興辦社會住宅前有三步驟需進行-地方拜訪、說明會與工作坊,做一系列符合當地需求的「市場規劃」,理解在地居民的「需」,再根據在地缺少的資源進行調整。以公益及社福為例,依當地政府提供資料,與該區田野調查進行分析,評估增加公益及社福機構的比例,如長照中心、托嬰中心等,讓使用度達到最大化。

▲▼社會住宅講究「共享」環境,可讓當地居民共同享受公共的開放空間。
▲▼社會住宅講究「共享」環境,可讓當地居民共同享受公共的開放空間。

對比一般住宅,社會住宅講究「共享」理念,規劃設計可得動用小巧思,尤其是「開放空間」的運用。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工一組副組長鄭富瀚說:「開放空間指的是戶外花園跟廣場休憩平台,舉例來說,豪宅的綠化空間會以阻隔物保有私領域空間,因此行人較少能窺見社區開放空間。相反地,社會住宅採無圍牆式設計,達到住戶與附近居民能共享,也較能提高空間的使用。」

除了「共享」理念外,「通用設計」也是社會住宅規劃的重點核心。以低門檻或無門檻為例,社會住宅租戶具有年齡層跨幅大的特點,從嬰幼兒、身障人士到年長者,都同時居住在一起,以低門檻甚至無門檻的設計,可以讓行動不便的族群自由來去,避免被絆倒或阻礙等意外。相對來說,此規劃也可能造成粉塵及蚊蟲易影響環境整潔,就要設置下降式門檻以杜絕汙染,因此,規劃社會住宅的藍圖,每一步都需要做多方的探究與考察。

考察在地需求進而透過公聽會、工作坊等連結,取得當地居民的「認同感」,是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同仁感到最有成就感且難忘的事情。張日昇提及一次座談會的回憶,會中在地居民因「風水」格局提出異議,經過多次的溝通與交流,不僅讓設計團隊在規劃上增加經驗值,也讓在地居民更熟知社會住宅規劃進而支持社會住宅所帶來的轉變。

▲政府主導的社會住宅規劃滿布全台,提供每個人「負擔得起」的家。
▲政府主導的社會住宅規劃滿布全台,提供每個人「負擔得起」的家。

一轉眼政府主導的社會住宅規劃布滿全台,今年6月已決標16縣市朝20縣市邁進。自107年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成立後,歷經導入期的協調整合,成長期的組織整備,到目前成熟期的專業深化全力衝刺,社會住宅成長率在110年已近8倍。因導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未來社會住宅不再僅是個人及家庭的窩,更是社區的共享交流環境,突破固有私人領域的想像,重新賦予住宅、社區乃至城市的公共性,提供每一個人都「負擔得起」的避風港。

看更多專題內容「社會住宅 打造你我安居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