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初期限用塑膠吸管 不如比照筷子辦理

環保署最近預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草案」,這項草案限制使用對象,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予內食餐飲消費者,並給予管制對象適當緩衝期。限制使用對象約有八千家,包括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類業者,自明年七月一日開始實施,違反者處以一千二百至六千元罰鍰。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反彈聲浪,有些人質疑珍珠奶茶不用吸管,難不成要用湯匙,而且不用吸管喝不出真正的口感;也有民眾憂心,台灣獨特的珍珠奶茶文化可能被毀滅殆盡。雖然台灣民眾環保意識抬頭,但是早已習慣使用塑膠吸管,這種使用習慣應該逐漸改變,但是若要一次到位,恐怕不滿聲浪只會越來越大。 其實可以看看國外做法,美國加州正在規劃限用塑膠吸管相關規定,明訂餐廳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使用塑膠吸管;英國麥當勞響應環保,今年九月起擴大改用紙吸管的分店。簡單來說,環保署立意良善,畢竟塑膠吸管使用後隨意棄置外在環境,容易被生物攝食進入體內,或是分解為塑膠碎片,吸附有害物質,又經食物鏈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體內,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會衍生嚴重生態與環境污染問題。 相信台灣民眾願意減少塑膠污染海洋,只是限塑政策配套措施沒做好,才會遭到廣大民眾怨聲載道。建議環保署初步推動限用塑膠吸管,可比照「筷子」辦理,材質也不需設限,只要限定「飲料內用」者,必須選擇重複性使用吸管,「飲料外帶」則選擇一次性使用吸管,兩種吸管都由店家提供。 就如同筷子一般,很多店家多半提供內用塑膠筷、外用免洗筷,如此即可解決當下面臨的紛擾,等到民眾習慣之後,再提高限塑標準,擴大實施對象,一步一步到位,而不是一次到位,造成民怨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