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台北市政績效 與競逐總統大位的距離

臺北市忠孝東路三、四段東區商圈每下愈況,許多名店日前紛紛吹起熄燈號,有人歸因於高店租,指屋主寧願閒置或租給「快閃店」,也不願「降價求租」。為此市府有意針對閒置店面開徵空屋稅,但部分房仲業者並不看好,也有民眾認為,此舉能否「重現榮景」,仍有待觀察。 東區商圈沒落,背後有其綜合因素,除店租居高不下,網購興起、上班族低薪、消費力弱化、消費行為改變等。俗話說「人潮即錢潮」,以大巨蛋案為例,自柯文哲上任後,紛擾不休,直至今年三月底,仍舊卡關,假如該案已落成啟用,每隔一段時間即舉辦大、中、小型活動,自可帶來大量人潮。不可諱言,臺北東區近年缺乏大型建設,以致無法匯集人潮及錢潮,實為東區商圈沒落的關鍵因素之一。 柯市長日前對媒體坦承,「四年來臺北市經濟沒有進一步發展,西區上升,一定是東區掉下去」,若東區要算忠孝東路四、五段還要「另外處理」。以首都市長的格局,當然包含提升臺北的國際競爭力、帶動臺灣其他城市進步發展的發動機角色,北市各行政區均衡發展也應兼顧。反觀高雄市長韓國瑜上任後,至少還給外界「努力拚經濟」的印象,看在多數臺北市民眼裡,當然不是滋味。 日前有一份民調顯示,近六成臺北市民反對柯文哲參加二○二○總統大選。現在柯已進入第二個任期,實沒有「新手上路」的藉口,除應努力兌現競選承諾,還要廣納地方建言,延攬具專案區塊規劃、招商、造市的學者專家入府,針對問題對症下藥,才能解決東區沒落的窘境。試問沒有傲人的市政績效,又如何能說服民眾支持其競逐總統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