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世界大學排名背後,台灣高教挑戰嚴峻

民國83年9月行政院成立教改審議委員會,由當時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人。(中央社,資料照)
民國83年9月行政院成立教改審議委員會,由當時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人。(中央社,資料照)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日前公布最新世界大學排名,雖然台灣大學排名倒退,但台灣有四十三所大學入榜,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仍然算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而且亞洲大學排名力壓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在內的國立大學,更令許多人感到驚訝。事實上,這份排名固然有可喜之處,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十日,兩百多個民間團體、大約三萬名民眾走上街頭,催促台灣進行教育改革;同一年的九月行政院成立教改審議委員會回應民眾呼聲,由當時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擔任教改會召集人。此次教改的重點之一在於廣設大學,從此之後台灣的大學數量激增,九十學年度全台灣共有大學五十七所,一0五學年度高達一百二十九所;在此過程中,大學錄取率直線上升,甚至到過百分之百,出現個位數分數就可以擠進大學「窄門」的離譜現象。教改至此,雖然滿足了許多人的期待,但也已逐漸變調。

教改至今已邁向三十年,一方面是許多大學努力擠進全球排名,另一方面卻是極少數後段班大學已遭淘汰、還有一些尚在垂死掙扎。這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固然反映「市場機制」,但更反映了學生數「供給」不足。簡言之,政策扭曲了大學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尤其是「多元入學」淪為「多錢入學」,讓家境無法負擔補習等費用的學生處於劣勢;由此延伸,弱勢生比例較高的學校,多集中在後段班的私立大學,甚至有大學的弱勢生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八。一0九學年度教育部對弱勢生的助學金、學雜費減免,約八成二進入私立大學;而後段班私立大學的經營處境,卻也最為艱困。這些現象也都凸顯台灣的大學教育掉進惡性循環狀態,亟待從政策面著手匡正。

此次選舉再次暴露出政治人物進入碩士專班「洗學歷」的問題,除了反映國人學歷至上的迷思之外,同時也反映碩專班招生浮濫的問題。一0八學年度碩專班學生數占碩士班學生數的比例超過三成,而且學費是一般碩士生的兩、三倍,甚至更高,成為大學收入的大補丸。

但是,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即曾表示,大學很缺學生,所以碩專班招生「寧濫勿缺」;有些碩專班學生遲到、早退、缺席、曠課,作業草草了事,更嚴重的就是論文抄襲;這些狀況早已冰凍三尺,教育部也非毫不知情。儘管絕大部分碩士專班循規蹈矩、戮力辦學,協助志於向學的職場人士回流教育提升專業素養,但也確有「壞了一鍋粥」之物,若不積極整頓這些向「錢」看的碩專班,下一個林智堅也絕對還會出現。

另一個「供過於求」的問題出現在教師層面。由於教育部訂有四位兼任教師「折算」一位專任教師的規定,許多大學為了節省教師經費支出大量聘用兼任教師,超過半數私大兼任教師占比超過五成,甚至有高達八成。另一方面,許多年輕博士找不到專任教職淪為流浪教師,再加上軍公教年改導致大學教授延後退休,大學教師的「供需」問題恐怕也會延伸為未來的斷層問題。

今年大學分發入學缺額嚴重,約為去年六倍,不僅浮現倒系疑慮,更有專家預估六年後恐有五十所私立大專校院倒閉。這些問題不會出現在THE,但是對台灣高等教育卻是個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