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中國對外強硬成為區域衝突根源

中國不斷對領土主權問題展現擴張的態度,將國際公海納為中國的內海,促使周邊國家結成同盟以孤立中國。

中國在自覺成為軍事強國之後,不斷對領土主權問題展現擴張的態度,不論在中印邊界、東海、台海、南海等區域,都可以看出中國利用海警或海軍船隻,刻意曲解國際法的規定,將這些國際公海納為中國的內海,成為引發區域衝突的根源。尤其在今年以來,即使中國經濟崩壞,處於外交孤立狀態,中國仍然在這些區域挑起爭端,造成周邊國家的焦慮,亟思與區域大國及鄰國合作,共同抗衡中國的擴張。

例如,美國的《華盛頓郵報》引述菲律賓國防部的資料說,從去年一艘中國海警船在南海使用軍事級的紅外線,照射菲律賓一艘海岸警衛隊船隻以後,菲律賓至少已經與十八個國家簽署或正在討論簽署新的安全協議。菲律賓的主要目的在希望結合友盟國家,或者共同利益國家,透過結盟的力量,造成嚇阻的效益;而且因為每個國家資源的不同,透過結盟之後,可以相互運用不同的資源,來協助這個國家或者是其他的國家,共同抗衡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

因為菲律賓跟中國海上主權爭議越來越升高,因為海警衝突的升高,可能爆發跟菲律賓的衝突。美國近年在菲律賓擴建四個軍事基地,其中一個緊鄰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巴拉望島,其他三個則緊臨台灣南部,很明顯的就是針對台海可能發生的衝突,預先準備行動。尤其最近美國計畫在巴丹島附近興建港口設施,這個港口離台灣約兩百公里,作為美軍的遠程兵力投射或後勤支援的中繼基地的可能性非常高。這也是美國及菲律賓針對台海及南海衝突所進行的防範與準備。

除了不斷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安全關係,菲律賓還與歐盟、印度和英國等國簽署了新的防衛合作協議。日本、加拿大和法國也準備與菲律賓簽署《部隊互訪協議》,以便讓這些國家有權派遣部隊進駐菲律賓。其實周邊的國家,日本或者是東南亞,或者歐洲北約的國家,當他們談到南海或者台海問題的時候,都會強調和平跟穩定的重要性。如果中國不斷強硬的用軍艦或海警驅離他國合法船隻,升高情勢的結果,讓中國越來越會陷入外交孤立的狀態,也促使周邊的國家結成同盟,一起防範中共的更進一步的行動。

在中印邊界也有這種情況,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近日回擊中方稱印度莫迪訪問兩國存在主權爭議的阿魯納查邦,會導致邊界問題複雜化的指控,強調北京的反彈不會改變阿魯納查邦從過去到未來,都會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主權事實。莫迪在阿魯納查邦主持號稱全球最長雙線隧道西勒啟用儀式,這條連接阿魯納查邦達旺和阿薩姆邦特茲普爾的交通設施,除了能夠促進區域連結和經濟發展,為印度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部署軍隊和重型武器運輸帶來新的變化。

日前菲律賓總統府通訊辦公室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說,公布名為「綜合群島防禦概念」的新戰略,這是小馬可仕政府為了解決與中共的海洋爭端,而採取的全政府策略,以捍衛菲律賓領土和經濟利益。這讓中國目前有點騎虎難下,因為周邊國家聯同美國聯合起來去反制中國,這種趨勢目前不會降低。事實上,其他國家的漁船,或者經常於此區域航行的貨船,甚至是美軍在行駛自由航行權通過南海的時候,雖可能產生擦槍走火的機會,雖然不會爆發成為戰爭,但可能導致中國跟其他國家會有更多零星衝突的可能性,讓整個區域動盪不安,產生連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