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以兩岸標準論壇模式 謀劃十九大後兩岸經貿

工商時報【主筆室】 由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與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14屆海峽兩岸資訊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以下簡稱兩岸產業標準論壇)於9月19日在金門召開,除了公佈4項共通標準和雲計算案例彙編3.0版之外,也在兩岸智能製造、智能汽車等領域的合作,達成35項共識。 雖然這次論壇不像過去由雙方副部長級官員與會,但相對於近一年多來,ECFA各個協議的工作組協商業務均普遍處於停擺狀態,以及兩岸產業合作的「搭橋會議」及「兩岸產業合作工作小組」等對話平台,也都暫停運作的情況下,兩岸產業標準論壇可以維持正常運作,實在是難能可貴。特別是此次論壇採取「民間主導、政府參與」,以適應兩岸關係新情勢的合作模式,卻是兩岸當局在面對十九大後「新形勢」時可以參考的模式,值得國人關注。 對台灣而言,除了關心十九大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新領導班子對台政策走向之外,尤其應該注意十九大後的兩岸經貿走向,根據台北市進出口公會2017年「全球重要暨新興市場貿易環境與發展潛力調查」結果顯示在台灣貿易商的眼中,中國大陸在「主要進出口貿易地區」、「最具發展潛力貿易地區」、「最具價值鏈整合優勢貿易地區」和「最具內銷市場優勢」排名第一,顯示即使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但是多數台灣業者仍看好大陸經濟前景,也是影響台灣經濟的重要因素。 特別是十九大,中國將積極推動「十三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智慧城市」、「健康中國2030」、《雲計算》等發展計畫的逐步落實,其對台灣資通訊等相關產業所帶來的巨大商機,該「新形勢」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動向的影響,是政府必須預先謀劃的。 對大陸而言,由於九二共識涉及兩岸同屬一中的實質內涵,十九大後勢必仍將繼續維持該對台政策基調。但是,面對台灣有超過七成以上民眾主張維持現狀,以及年輕人天然獨的傾向,而蔡政府維持不挑釁的克制立場也普遍獲得國際認同,使得大陸對台外交打壓等作為,似乎難以改變台灣的民意取向,使其必需重新思考對台戰略作為。 同時,外部環境的「新形勢」,對習近平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即2049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帶來挑戰。不管是應對北韓金正恩政權不斷的核武試射挑釁、美國川普對習近平制止金正恩的要求,並將之與特別301條款對華貿易戰掛勾,加上日印聯手制中的戰略合作,都給中國崛起帶來挑戰。 在中國夢面對挑戰之際,如何避免台灣問題成為外國操弄作為制約中國崛起的工具,將會是十九大後,習近平必須積極處理的問題。特別是推動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是習近平對台灣思想的核心和主軸,也是大陸對台政策的目標。因此,促進兩岸社會經濟融合,以形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將會是其主要戰略需求,而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更是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基礎的主要路徑。 若參考前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在第14屆兩岸產業標準論壇中,建議繼續深化兩岸技術標準和產業合作的政策環境、促進兩岸產業的合理布局,以及進一步加強在5G、車聯網、雲計算、智慧製造、太陽能光伏等重要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等方向,都顯示大陸在十九大後仍將穩步推動兩岸民間經經濟合作,並視台灣大陸政策路線與具體作為,決定官方參與的程度、模式和層級,將會是其未來可能的作為,值得政府密切關注。 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ECFA各個協議的工作組協商業務停擺,不僅不利於兩岸經貿問題的解決,也將衝擊兩岸人民的福祉,以農產品檢疫檢驗、食品安全和消費品安全為例,由於兩岸工作組官方聯繫管道自2016年5月底起中斷,不僅影響農產品、食品和消費品不安全產品的訊息通報,也影響相關問題的解決和兩岸人民的福祉,並不符合社會經濟融合和人心相通的戰略目標,自然是十九大之後兩岸必須尋求解決的問題。 換言之,面對十九大之後兩岸關係新形勢,以及兩岸經貿發展的需求,期盼兩岸當局參考兩岸產業標準論壇的運作模式,思考藉由「民間主導、政府參與」的互動模式,以為兩岸產業融合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特別是在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食品和消費品安全驗證認證、產業合作等領域開展推動,以為十九大之後的兩岸關係奠定更多互信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