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務實面對問題改善國軍人力短缺

台灣人當兵的意願低,採募兵制會降低軍人的質與量,應該徵兵與募兵並行,才能提升軍人的質與量。

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國軍人力短缺已是長年問題,志願役人數今年六月底降到十五萬人,為二○一八年以來的新低,引發關注。前立委沈富雄表示,少子化對軍事布局的影響很嚴重,他建議到阿富汗徵傭兵。事實上,台灣不適合採全募兵制,更不要說還要募外籍傭兵。

少子化的確是台灣當前重大的人口危機,但少子化是否與國軍人力短缺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導致應該召募外籍傭兵以保衛國家,邏輯似乎跳得太快。按照憲法規定,人民有服兵役之義務,兵役法第一條且規定,需具有我國國籍,始能擔任國軍,以目前的修憲門檻及立法院結構,無論是修憲或修法都是一大難關。

首先,傭兵是外籍人士為了利益而參加本國軍隊的戰士,目的只是為了金錢,無國家忠誠,只要出價夠高即可。瓦格納雇傭兵成員,在利比亞每月薪資約六萬六千元台幣,在敘利亞、中非共和國每月約九萬元台幣,在烏克蘭戰場每天高達約六萬元台幣;法國外籍兵團起薪每個月約四萬二千台幣,廓爾喀兵團起薪約每個月約二萬五千台幣,外加退伍後提供國籍。這樣的待遇,我們是否願意負擔。

除了待遇之外,每個國家國情不同、文化不同,加上語言、種族、宗教等差異,如何讓外籍傭兵融入僱傭國本國軍隊是個大問題。以政府管理外籍勞工的紊亂經驗來看,管理手握武器的外籍傭兵,面對兵凶戰危的台海局勢,令人擔心。俄羅斯瓦格納傭兵集團,產生的利弊得失,不用本文詳加贅述,國人心裡有數。

且環視當前國際戰場上所見的外籍傭兵,大都是在地面戰場上運用,是否適合台灣島嶼防衛作戰,著重制海權與制空權之需要;是否能夠即時融入國軍整體作戰的指揮體系,在兩岸衝突中發揮最大效力,恐怕才是首要考量。

事實上,我國所採取的兵役制度一直都是「徵兵募兵並行制」,軍官以募兵制的職業軍人為主,士官、士兵則以徵兵制的義務役常備兵為主。「徵兵制」與「募兵制」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為義務性質、後者為志願性質。論者認為,徵兵制或募兵制,制度本身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募兵制有訓練成果保持容易、節省訓練經費、減輕社會成本及提升部隊戰力等優點;徵兵制則有充足兵員及後備部隊、國防人事費用精簡及公平等優點。

以我國當前國力,在不影響國家整體發展的前提下,國軍員額固定為二十一萬五千人,所以只能在徵兵、募兵員額比例進行調整。為了要進一步強化國軍素質,提高職業軍人比例,義務役役期目前為一年。但因未來的戰爭型態以高科技為主,需要有高素質的人力參與,發展精兵政策有其必要,不僅武器需要更新,軍人整體素質更需要提昇。採徵兵制的南韓與以色列,近年來也不斷提高部隊中職業軍人的比例。

而募兵最重要的是充裕的經費,以優渥的薪資及其他待遇吸引人材留在部隊中。偏偏台灣的國防經費一直不夠符合需求,在政府總預算中只占GDP的百分之二點五,甚至比一些沒有外敵威脅的國家還要低,因此募兵的效果不如預期,使得部隊的人力、戰力出現斷層。

總體而言,以少子化來推論國軍人力短缺,再以國軍人力短缺建議召幕阿富汗傭兵都是假議題。比較實際的做法應該是,理性調整徵兵、募兵員額比例,務實強化國軍素質,改善職業軍人待遇與提高國防經費,才是充實國軍員額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