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只有立場不談是非?

柯文哲昔日與綠營友好,他提出《白色的力量》牽涉職業歧視,但只有藍營圍攻,今日卻變成綠營在追擊。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民調攀升,然而這幾天在網路社群流傳一張圖片,擷取柯文哲於《白色的力量》中柯文哲曾說過的話:「第一流人才讀醫學院,二流讀工學院,三流的商學院,讀法和農的占第四、第五,文學院差不多第六流,藝術的就根本不入流」,這幾天許多綠營人士對此議論紛紛。然而,同樣一個人和同樣的言論,當年藍營大攻,如今綠營大論,不免讓人想問,現在的台灣輿論真的只有立場不論是非?

二○一四年三月太陽花運動,許多學生站出來「反服貿」,在學運發生之前,包括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團結聯盟、李登輝之友會、公投盟、黃天麟顧問、陳茂雄教授、台大鄭秀玲教授…等有識之士已經在全國各地宣傳反服貿。後來一大群參與運動的學生被一些人吸引成為「白色的力量」,他們認為自己不靠藍也不靠綠,是另一股力量,是素人,不是政客。其實,太陽花運動沒有深綠的台聯黨在半年前點起星星之火,沒有台派人士集結反對,沒有國民黨王金平院長堅持柔性的協調,簽服貿這事不會就此停止,太陽花運動更難以平和收場。

太陽花運動後以柯文哲等人為首的那股所謂「白色的力量」漸長成,回顧歷史,可以發現蘊釀那股力量的其實是深綠人士。二○一四年柯文哲參選台北市長,對手是國民黨的連勝文,民進黨則是全黨上下全力支持柯文哲,希望藉「白色的力量」攻回台北市。為了選舉柯文哲出版了新書「白色的力量」,當時批評書中那段充斥著歧視性別、職業與容貌的言論,都是藍營或是親近連勝文陣營的民間團體;當年支持柯文哲選台北市長的民進黨及眾多綠營支持者,沒有聽到有人批評這本書的內容。如今過了九年,罵得最大聲的換成綠營,讓人不得不好奇是不是立場或顏色決定了是非?

說真的,台灣歷經國民黨超過三十八年那麼長時間的戒嚴,國民黨從中國逃難到台灣後,如果不是台灣人李登輝擔任總統,硬是將台灣從威權帶往民主的道路,一九九一年廢除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立法創建了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的「政黨補助款」制度,協助當時的小黨民進黨有穩定財源得以茁壯,民心思變,竟然在二○○○年台灣人民第二次民選總統之際,就發生了政黨輪替;先前許多台灣前輩的犧牲和李總統絞盡腦汁,終於,民主的根落入台灣的土裡。民進黨取得執政權結束國民黨一黨獨大,讓濟濟正港有意識的台灣人欣喜不已。

但是這幾年完全執政下來,也有一些施政不佳或是不盡人意,但是又呈現不好說,或是不能說的窘態!正常民主國家裡的人民一定是反對一黨獨大,但是應該不會是反對國民黨的獨大卻支持民進黨的獨大。民進黨確實曾是台灣人民在黑暗中的唯一一盞明燈,帶領人民反獨裁、追民主;因為獨裁帶來惡霸帶來權貴心態,因為民主讓人民得以發聲,即使很微弱都能被聽到。柯文哲不像是扶助弱勢的人,他甚至將人分類、分流,自以為一流的高傲;然這一股白色力量的突擊,是不是也反映了,人民對政府聽不到或不願聽的反撲?政府必須正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