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政壇缺乏真正的「造王者」!

││台灣政壇「稱王者」眾,「造王者」寡,更缺乏造王的能耐及涵養,只剩下造王的口號,當然不可能出現造王的成果。

「造王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實力,而且要沒有「當王」的政治企圖,利用自己的政治、資本、宗教、軍事和輿論力量,影響選民、關鍵人物或集團,以「後座司機」的身分,決定由誰擔任國家領導人。有實力才有魅力,稱職的「造王者」不但人格高度會被尊敬,還會在歷史留名,台灣政壇目前就需要真正的「造王者」!

造王者對政界高層擁有很強影響力,甚至可以恣意廢立領導人,如英格蘭十五世紀玫瑰戰爭時代,第十六代沃里克伯爵從支持約克王朝到後來轉向蘭開斯特王朝,廢立艾德華四世和亨利六世兩位英國國王,而自己並未成為國王,因而被稱為「造王者理查」。另日本政界也曾出過自民黨的田中角榮、金丸信等幾位造王者,他們透過派閥支持過幾位首相組閣;前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從自民黨出走,幾度成立小黨再併大黨,終於在二○○九年打倒自民黨奪得政權,自己從沒當過總理大臣,但日本國民都知道他才是「真正的」首相。現在岸田文雄總理也是由安倍晉三、麻生太郎和甘利明等三位「造王者」聯手拱上首相寶座的。有這樣的造王者才能讓自己政黨執政,政壇穩定,政府順利運作。

另一方面,協助選舉的政治幕僚只能算是「造浪者」,還不足以稱為「造王者」。因此,九十年代中期的美劇《白宮風雲》、《紙牌屋》、《國務卿女士》、《頭號外交官》和丹麥的《權力的堡壘:無上榮耀》、韓國的《輔佐官-改變世界的人們》、日本的《人民之王》等都是政治幕僚職人的戲劇,其所描述的主人公都只能算是造浪者而非造王者。至於韓國直接揭發選戰背後爾虞我詐的電影《王者製造》, 雖然新加坡與香港也譯為造王者,但就其內容而言,其實所描述的主人公也只能算是造浪者。至於「關鍵少數」雖能影響政權是否更替,從結果上來看有改變政治生態的事實,但這也並非屬於所謂「造王者」的情況。

嚴格說來,台灣政壇迄今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造王者」。在過去兩蔣威權時期不會有「造王者」,因為「造王者」就是領導人自己,頂多只有一些協助者。在民選時期初期,由於需要依靠候選人個人的魅力與實力,因此「造王者」也不易產生,頂多只有一些協助選舉的政治幕僚-造浪者。只有在政黨實力分散,強人政治不再的時代,才會出現由一位政治實力更強者,支持另一位候選人而助其當選的情況,這樣才是真正的「造王者」。因此,台灣政壇一向是「造浪者眾,造王者仍付之闕如」。

然而,台灣出現「造王者」的時機已經來臨。除蔡總統因去年民進黨大敗而無力擔任造王者之外,無論是國民黨的朱立倫或無黨籍的郭台銘,只要全力協助特定候選人當選,在目前「三腳督」選情未明之際,都有可能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第一位造王者。但如日前王金平表示未見朱立倫積極助侯友宜,還有郭董自己披掛上陣意願頗高的情況來看,政壇大家仍想爭相稱王,對造王還是興趣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