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內宣救不了經貿邊緣化

保護主義已成為美國兩黨共識,拜登入主白宮也不會大幅度改變美國「逆全球化」的貿易政策,但世界不會因美國而停止全球化進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日前完成簽署,將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經貿立國的台灣卻無緣加入。RCEP雖然是經貿組織,但世界上從來沒有「純經貿」的組織,從談判、簽署到簽署後的未來運作,背後都是地緣政治,台灣因而無緣加入,卻將成為長期的經濟隱患。

RCEP的成員國包括東協10國、大陸、日本、南韓、紐西蘭、澳洲,印度一度參與談判,但最後關頭退出。這15個國家涵蓋22億人口、GDP規模達26兆美元,兩者都占全球的3成之多,未來區域內92%以上貿易將降為零關稅。

如何在中美角力下生存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是另一個超大型經貿組織;原為4個亞太國家的組織,歐巴馬時代提出「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政策,用白話文講就是「制衡中國」,在美國主導下完成談判,讓TPP成為全球最大經貿組織。被TPP排除在外的大陸,乃加緊推動RCEP做為抗衡,從這裡就可看出,這些經貿組織,充滿中美爭霸與地緣政治角力的因子。

只是川普上台後立即退出TPP,改由日本主導並更名《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少了美國,其規模與實力已大幅降低,再難與RCEP並列。對大陸而言,美國退出TPP,RCEP卻能順利簽署並準備上路,在中美爭鋒與地緣政治上,無疑是一次勝利。而在經過3年的中美貿易戰,今年又有新冠疫情衝擊引發的東西對立,美國除了與日本、印度、澳洲組「印太聯盟」,也要組「信任夥伴聯盟」重組供應鏈;前者隱然就是對大陸的軍事圍堵,後者則是對大陸的經濟孤立,RCEP的成功簽署,將成為大陸解圍的藥方。

因為RCEP代表的是亞太15國繼續邁向經濟一體化前進,不受美國排中壓力的影響,包括日、韓、紐、澳等美國的亞洲「核心盟邦」在內;對大陸而言,這個全球最大區域組織把亞太主要經濟體全部「框」在一起後,許多企業會選擇在區域內國家投資以收零關稅之利,已在大陸設廠者更無誘因離開,即使遷移也會優先考慮區域內國家,而不是回歸美國;在此區域內無投資者也更有誘因前來投資,美國對大陸的「經濟孤立」註定難成功。

對其他亞太國家而言,繼續參與並讓RCEP上路,顯示的是各國仍有各自的國家與經貿利益考量,大陸已經是亞太各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斷無為了美國要與大陸爭霸而捨棄此市場。從大陸的觀點看,其實也代表只要大陸繼續開放市場,以大陸現有的經濟、市場規模與體質,美國的「中美脫鉤」、「經濟孤立」都再難有成效。

曾擔任30多年新加坡外交官、也是著名的地緣政治專家馬凱碩就說,繼續開放經濟,對大陸長期戰略有利,因為這代表越來越多國家與大陸而不是美國經貿關係更緊密、共同利益更深厚:事實上這個情況已發生,有100多國對大陸的貿易量超過美國;因此他說:美國要與大陸脫鉤,反而會造成美國和世界脫鉤。

加入經貿組織已成空話

外界預測拜登就任後,美國會重新加入CPTPP,以便與大陸抗衡,此說仍待觀察。一來拜登上任後優先事項在內政而非外交;二來美國社會甚至民主黨內部,反對加入的聲浪仍大,這也是拜登至今未明確表態的原因;最後則是即使要重新加入,因各種條件改變,仍要重新談判,非一蹴可幾。但無論如何,即使美國回歸在時效上已輸一局了。

對台灣所言,不論官方如何粉飾太平,負面衝擊當然很大,除了國際經貿邊緣化危機更深之外,大陸在地緣政治上更穩固,對台灣的壓力也會更大,對蔡政府而言,當然打擊更大。從4年前第一任就職時說的要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到現在的一事無成,蔡政府當然難辭其咎;「大內宣」說大陸被全球「經濟孤立」,顯然破功。遺憾的是台灣社會顯然對「牛肉麵」新聞的興趣,遠超過生硬的國際經貿新聞,蔡政府因此避過社會問責,但最後終究要面對經濟不振的問題,政府還是好好思考如何因應變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