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學指考的買家與市場

大學指考幾天前放榜了,錄取率破九成,創六年來新低。人人有書念,滿街大學生,似乎在台灣早已不是新鮮事。媒體按照往年列出各類組「第一志願」,把「菜市場名」重新排列組合一番,或者把榜首們的「讀書心得」以及人生志向作幾則報導。另外今年也成為新聞焦點的是:台大戲劇系的最低錄取分數,打敗了政大新聞系的老招牌;牙醫系分數超越醫學系早已不是新聞,今年連獸醫系的錄取分數都比中醫系來得高。 各科系的錄取分數排行,其實和股票市場有些相似,不只看公司體質與表現,也看市場信心和潛力。很多時候,其實後者的看好度甚至超越前者的實質狀況。大學指考的考生如同買家般,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分數籌碼,向這個如同股票交易的教育市場投注,買個未來的好行情。 曾幾何時,媒體人的專業不再為人所看重,各種黨、政、商的力量,透過置入性行銷的方式,讓報導淪為商業廣告或者片面的政治宣傳。新聞製作的專業性讓人質疑,彷彿只要能寫字的、會說話的都可以來寫新聞、作報導。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自主不但受到威脅,連勞動條件也日趨惡化。新聞變得像戲劇,甚至連戲劇都不如。 同樣的,臨床醫療的工作也同樣讓人洩氣。原來人人稱羨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醫生們,如今不僅高所得的歲月不再,還得面臨醫病關係緊張,醫療糾紛層出不窮,以及不斷惡化勞動環境的醫療市場。因此,只要不是健保管得到的,只要不是需要和複雜的差事扯上的,都成了比較好的教育和生涯投資。也難怪現在醫全身,不如看牙齒;醫治病人不如照顧動物。 只是,教育如果是場投資,怎麼只淪為這種功利而短視的事業?而在這個短兵相接的投資戰場中,誰又會是這場現實遊戲的贏家? 教育如果是場投資,它是國家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創造力、反思力的現代公民,能夠為社會提供源源不絕繼續向前的能量;如果教育是種個人投資,它是提供個人認識自我,培養興趣,追尋自我實現的媒介,能夠豐富受教育公民的生活福祉。 個人主義化的教育市場,志願只是眼前個人利益的賭注,大考中心彷彿為考生買家們開了一場賭盤,任君下注,下好離手。教育只是訓練一批批產業後備軍的模制機器,關心的只是生產出的貨色在就業市場中的行情。 問題是,誰是這個賭盤中,有力的買家?以進入台灣大學就讀的幸運兒來看,這仍然是一場不平等的賭局。台北地區、都會地區、明星高中的學子,仍然握有相對大把的籌碼,闖進這場豪賭一點都無所畏懼,買進最具潛力的持股,後勢繼續看漲。教育所提供的社會流動,儼然在這場大考中心的賭盤中,愈來愈顯得微弱不堪。 教育改革一波又一波,五年五百億信誓旦旦。大考中心仍然每年繼續作莊,考生們參加指考買賭注,填寫志願像在買股票,什麼適性發展、社會流動、高等教育的目標,在個人主義的教育市場中,統統不管用。這也難怪十二年國教如此難行,因為對於個別的買家考生來說,想在這個不平等的賭盤中拔得頭籌,還是想盡辦法搶進一個可以集中籌碼的地盤再說。奇怪的是,為什麼我們如此不捨得放棄這場賭盤?難道這是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