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對年輕人的重用與被重用

並非重用年輕人就可以獲得年輕人的支持,兩大黨最嚴重的危機是不能獲得年輕世代的認同。

在總統選舉過後,各黨紛紛檢討在此次選舉中未能獲勝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夠在未來選舉中獲得更多的支持。在檢討內容中,除了候選人本身條件因素外,各黨都強調年輕選票的重要性。尤其是最近國民黨在參加台南市與嘉義縣、市參加感恩謝票茶會時,朱立倫提及國民黨從現在起針對二○二六年選舉培養年輕世代,讓年輕一輩更好、更強,實現大家所期待的團結、改革、年輕;侯友宜則說,國民黨愈來愈年輕化,未來要讓做事的年輕人被看見。類似的談話在其他縣市座談會中,也不斷地被提及,使年輕人的培育與重用成為國民黨的重要課題。但是國民黨年輕化問題是因為沒有重用年輕人嗎?

其實就國民黨而言,從二○○○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就已經提倡要重用年輕人,例如當時成立的五六七大聯盟,就是一群人輕人所組成,以凸顯國民黨的年輕化。但歷經二十年的栽培,至今能進入國會及成為政務官的人數不多,如張斯綱等人,多數仍在議員層次。而目前能夠進入國會的年輕人,主要以政二代為主,其他無顯赫背景者,比較不容易受到青睞。尤其在推舉候選人過程中,也沒有考慮年輕人的感受及態度。

很明顯的,在今年的總統大選中,侯友宜並沒有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因為三十歲以下者,多數青年民眾黨;三十至五十歲者,比較支持民進黨;國民黨支持者歲數偏高。而要獲得年輕人的認同與支持,主要應該從理念及政見為主,在未獲得執政權之下,能夠重用年輕人,讓年輕人歷練的機會及位置不多。侯友宜因為年齡及過去警察出身的歷練,本來就難以吸引年輕人注意。加上第一場與學生對話場合竟然缺席,後來在政大學生邀請活動中,對話內容及表達方式慘不忍睹,都影響年輕人對他的認同。如果候選人無法獲得年輕人認同,再怎麼重用年情人都沒有效果。

相對於國民黨,民進黨比較敢勇於嘗試,敢讓年輕人承擔重要的責任,給予磨練機會。例如現行黨務一級主管,多數由年輕人歷練;在政務體系的機要秘書,也有許多年輕人,這些人後來有的成為政務官,經過多年歷練之後,重要部會首長或是行政院院長的人選,已經可以看出儲備人選及接班梯隊的安排。換言之,每個受重用的年輕人可以看到未來及希望。但因為升遷較快,容易受到外界挖苦與忌恨。如過去在扁政府時期被稱為童子軍的羅馬二人組,現在的林飛帆及趙怡翔等人,也是年紀輕輕承擔重要職務,在重要場合的表現很傑出,但在一些剛出校園的人看來,容易引來酸言酸語的挖苦。

可見要獲得年輕人的廣泛認同,不是單方面由上而下的去重用某一群年輕人而已,而是應該長期培養,經過長期良好互動與觀察後,讓年輕人認同政黨或是領導人的理念與價值,進一步願意接受培育或參與選舉。透過選舉實務,讓年輕人累積經驗後成為地區重要民意代表,或成為重要政治事務的專家。另一方面,年輕人也不能眼高手低,自我膨脹的以為,無須經過任何培育及磨練,就可以一步登天,成為主要政策的主導者。尤其是在內政、外交、國防等偏重國家安全的重要事務,更需要專業與經驗,延攬新秀,並且長期培養,才是正軌。如果找少數年輕人到這些部會任職,外行領導內行,可能導致適應不良,反而澆滅年輕人的熱情,挫折年輕人投入政治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