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拚經濟避免重回政治內耗

台灣競爭力在政治內耗下,多年來已嚴重受到影響,看不到十年後的台灣要往哪裡去,全球政經變化及兩岸關係的改善,新政府必須重新思考,避免重回過去的政治內耗,耗掉台灣經濟優勢。

受惠AI晶片大廠輝達財報大好利多激勵,台股昨日收盤大漲一七六·四七點,收在一八八五二·七八點,再度創下歷史新高。AI相關題材從上游晶片到周邊零組件,乃至下游組裝業者,股價表現相當強勢,今年預估科技產業將受惠手機、PC等傳統消費性電子需求復甦,回補庫存的復甦需求加上AI趨勢擴散,業界認為今年台股上市櫃企業獲利可望由科技業領頭恢復成長軌道,且能見度延續至二○二五年。

台灣以高度發展科技產業和強大製造業聞名於世,許多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如台積電和鴻海精密都是台灣企業。不過,也有拼多年的產業經營業者感嘆,自中國大陸掘起,頻頻訂出未來發展目標並與國際結盟,這是大陸的政經策略,甚至可說是未來發展的手段,未來中國的生存力已「難以想像」。

外國網站曾做過一項全球企業外派員工最佳地點的調查,台灣拿下第一,有六成四在台工作的外國人,希望能駐在台灣三年以上,甚至有超過五成考慮長期居留台灣。其結果看似亮眼,但另一項分析認為,因外派人士是領國外的薪水,看上的是台灣的低物價及社會安定與舒適。但換個角度,背後吸引的不全然是「投資環境」。

台灣低薪及大學文憑貶值,年輕人開始感到憂慮,高中畢業生選擇赴國外念大學已越來越多,其一目的是為提前到全球卡位,台大失去第一選項,無法招到更優秀人才時,未來台灣的高教發展,將成另一國力的隱憂。

喊拚經濟的台灣,但也有大型企業正面臨衰退困境,市值不僅沒變大,反縮水變成中型企業,對台灣而言將是產業未來發展一大警訊。過去力推產業創新計畫,但國內經營環境近年仍有瓶頸,儘管全球因素影響佔一大比例,但產業轉型未見明顯成效,政府提供產業經營環境缺乏正面拓展空間,在法規限制下仍讓企業大感處處設限。

要成為先進國家,就必先具備世界級企業,跨出台灣、立足全球的企業,除了經營決策者的國際宏觀,還有擺脫中小企業心態,有強烈提升為世界級競爭者的勇氣及魄力。過去多以代工方式生存於產業供應鏈中的台企,若有一天全球產業一旦轉型,將帶動供應鏈變化,勢必也將面臨大客戶斷鏈的影響。

小規模企業要與世界級企業競爭,除了需要企業自我轉型,更需在政策主導下的經濟創新。衰退中的企業需政策扶持,政府除了創造友善經營環境,更應重視國際貿易合作,開拓空間而非自我設限及政治上的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