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樂觀預期台派國會聯盟的成立
立法院是合議制,院長只是行政事務的首長,並無立法或政策的裁決權,由第三勢力擔任院長,或許有意外的成果
選舉過後,因為三黨在國會不過半的選舉結果,許多人對於未來國會的互動與議事運作憂心忡忡。深怕國會因為藍綠鬥爭,議事運作停滯,甚至重大民生法案無法通過,造成國家運作困難,甚至影響台灣國防與經濟發展。尤其在國民黨推出由韓國瑜出任立法院長之後,如果不能基於公正立場,調和鼎鼐,只想拖延議程,癱瘓國會運作,恐非國人所樂見。如何解決未來在國會的困境,將是賴清德新政府的重大考驗。
在兩大黨都未過半情形下,台灣民眾黨自然扮演關鍵第三黨的角色,原本民眾黨提出國會改革四條件,準備待價而沽,期待國民黨及民進黨的利益交換。但是在民眾黨因為選舉恩怨,不願意與國民黨合作;民進黨沒有表達高度興趣情況下,拉攏民眾黨立法委員成為副院長,再推舉自己黨內立法委員成為院長的計畫可能改變。日前現任立法院長游錫?在接受訪問時曾提到,小黨議員擔任議長是民主常態,引發外界的聯想。換言之,由兩大黨爭取民眾黨支持擔任議長的傳統思維,在綠白合之下,可能顛覆成為由民眾黨的立法委員擔任院長。
平心而論,如果國會議事都是在兩大黨主導議事規則及議題取向,可能每一次議事運作都會在草草鬧鬧中結束。如果能夠達成重大協議也罷,如果不能達成協議,而是反反覆覆地在重大議題上,杯葛與反杯葛、表決與再表決,或者以提出數千提案,來延宕表決議程,都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戲碼。但是台灣人民不會想看到潑水、丟豬腸的情形再度發生,而是期待能夠依據議事規則,公平、客觀的討論預算或是國家重要議題。即使持反對立場沒有關係,但是要說服國會及人民可以認同。
如果民眾黨認同跳脫過去由大黨立法委員出任院長的思考,願意擔任院長的角色,以第三方觀點緩和藍綠政黨的衝突,對議會和諧或是國家議事運作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立法院長本來就是要以超然公正立場主持議事,維持國會和諧,主持國家重要慶典。議長不能自恃多數席次,蠻橫通過不合理的法案。如果能由民眾黨推派立法院長,為了凸顯黨的自主性與政黨後續發展,必然會以認真的態度處理議事問題,扮演好藍綠政黨爆發衝突的緩衝墊角色。
事實上,許多國家不是由多數黨的議員擔任議長角色;如立陶宛的議長是由政黨席次僅占十分之一的四十歲女性擔任;捷克國民議會議長同樣也是由小黨議員擔任。可以顯見,只要嫻熟議會運作,非多數黨的議員主持會議時,反而能夠跳脫政黨思考,以國家民生為主要考量的主持議事運作。尤其當台灣藍綠政黨在統獨意識形態,及國家未來發展方向有重大歧異時,與其放任政黨對立與衝突,還不如由政黨理想與價值相似的不同政黨,在國會中組合成為潛在執政聯盟,維持國會正常運作。
從這次總統選舉政見訴求可以看出,未來在立法院國防與軍備、核電發展、對美外交及兩岸關係,將成為國會議案攻防的焦點。甚至在某些能夠吸引社會目光的重大提案,如疫苗合約問題、土地與違建問題等,都將成為未來在立法院討論的重點,也會成為政治人物用來炒作選舉的題材。如果能夠綠白合,推舉民眾黨立法委員成為議長,不僅可以公正主持立法院運作,對於一些重要的國防與外交政策議題,台派政黨能夠跨黨派合作與運作,將可以避免因為三黨不過半,立法院政黨對立,最後四年任期一事無成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