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民進黨政府為何注定失敗?

洛桑國際管理學院6月(IMD)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競爭力排名全球11名,政府大力宣揚。但7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城市評比」,台北市從去年34名大幅滑落到75名,金管會除了甩鍋給評比機構和對岸的關係以外,沒有做出任何深刻檢討,可見民進黨政府「報喜不報憂」的心態。

競爭力排名起起伏伏,只是施政參考指標,不需要隨短期變動而憂喜,但如果屬於長期趨勢,就必須警覺。一個國家由盛轉衰,其實可以發生的很快;可能是潛在體質不良,突遇極端因素而急速轉壞,更多是因為體質惡化在先,到某個關鍵點後急速呈現。台灣政壇近來爆發一系列違背社會正義事件,暴露了金錢與權力的惡質關係,令人不能不憂心國家體質是否依然健康?

金權關係危及國家體質

在SOGO經營權案中,6位朝野現任及卸任立委分別收賄200萬到2000萬元,以公聽會施壓經濟部,更聯手修法幫助財團強奪SOGO經營權,其中收賄達2000萬元的蘇震清,是前立法院長蘇嘉全的侄兒。另一件遠航掏空案,公營行庫董座、總座被檢察官認定非法放貸遠航張綱維,造成國庫損失因而起訴。「綠色御用評審」護航綠媒搶得政府行銷案,媒體查出民進黨新世代早已透過「內定評審」大量包攬國家標案給「自己人」;蘇院長的女兒標得政府設計案,蘇嘉全女婿獲得台電芳香蠟燭採購案,濫用特權也是一種貪腐。連環爆貪腐案件讓台灣彷彿「遍地腥羶、滿街狼犬」,成了「貪腐共和國」。

2013年台灣出版了一本譯著《國家為何失敗》,作者探討古今中外各國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發現一國成敗的關鍵,在其制度到底是「包容性」或「榨取性」。制度包括政治和經濟制度,「包容性政治制度」是指國家推動政策和分配資源的權力,是多元參與而非壟斷性的;「包容性經濟制度」建立在「包容性政治制度」之上,社會各群體都有參與和分配社會資源的權力,由市場提供公平法律來保障勞動權和私有產權,會誘發個人專注於生產、投資、創新研發,促使市場走向多元開放、催生「創造性的破壞」,國家因而持續成長。若是「榨取性」的制度,就會為維護執政集團的利益而抗拒改變,終於招致失敗。

國家失敗的案例很多,20世紀最著名者當屬阿根廷,21世紀則屬委內瑞拉。兩個國家都曾經相當富裕,都是因為領導人剛愎自用,過度強調經濟自主、勞工福利而打擊外資、沒收外資資產,導致投資萎縮、經濟衰退,進而引發惡性通膨、失業等問題。

包容性制度迅速萎縮中

觀察當前台灣,經濟政策尚能執中無偏,但民進黨掌握五權後,越來越偏離「包容性制度」─無論是政府用人或政策形成,完全由民進黨說了算,對多元意見不知尊重,更未採納;捨國家專才不用,全用黨內或派系同儕;捨外界政策意見,只考慮黨內「定型化」觀點,產生政策盲點和失誤。更令民眾痛恨的是,刻意創造政務職位,以公共資源豢養自家選將或附隨者,被譏為「吃銅吃鐵吃國家」;「公投」中獲多數選民支持之提案,拒絕納入政策;利用網軍引導社會輿論,多元意見銷聲匿跡。

種種作為讓政治和經濟的「包容性」迅速萎縮,向1930年代二戰前的納粹德國靠攏。這種「非包容性」帶來的偏想和偏聽,在「三倍券」的發行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刻意排拒前朝發現金的政策,卻弄得公務員人仰馬翻、人民怨聲載道。

蔡政府越來越偏離「包容性制度」,與家族政治現象和選舉花費巨大有關,民進黨候選人擅於選舉行銷,宣傳需要龐大資金,須依賴財團巨富資助,黨政高層在政策選擇和執行推動上也偏向財團;圍繞政務官和民代身邊的助理層級則假藉影響力撈取好處。選舉耗費巨大將造成政治參與的「財富鴻溝」問題,一般出身的青年將失去參政機會,這也是近年台灣「家族政治」現象的主要成因。

民進黨政府若無能根本處理這些問題,弊病繼續發酵,疊加後新冠時代資產價格飆漲、薪水階級收入減少,貧富差距擴大及兩岸關係惡化、國防支出大增、國家負債攀升,台灣將邁向失敗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