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滌除黃埔精神的黨國幽靈

中華民國陸軍官校的精神當然跟著中華民國政府走,至於到對岸慶祝一百周年者不是懷念黃埔,而是心在中國。

過兩天就是黃埔建校一百周年的日子,一個學校歷經戰爭歲月磨難,進入一百周年,確屬不易。尤其對一個軍事院校來說,孫文從百年前軍閥割據情勢下中成立,爾後學校師生及友軍,以國民革命軍的姿態,經過北伐後,完成國家的統一,確實值得紀念。賴清德總統秉持過去慣例,主持陸軍官校校慶典禮,也證明他能夠承擔中華民國總統的責任與義務。

從二○一六年開始,中共假藉黃埔校慶的名義,大肆邀請陸軍官校畢業校友,到廣東黃埔陸軍官校舊址,舉行慶祝活動,似乎有和鳳山陸軍官校校慶活動爭正統的意味。事實上,陸軍官校創校之初,受到蘇聯援助,並且在國共合作之下完成蘇聯式的軍校制度與運作,爾後與中國共產黨的衝突與合作,讓黃埔軍校成為中共的統戰工具。無須對陸軍官校的黨軍色彩加以辯駁或改寫,因為歷史就是如此。

其實在北洋政府成立後,孫文落魄回到故鄉廣東,眼見創立的共和國受到軍閥割據,興起北伐統一全國的目標。但因為廣東軍閥陳炯明的叛變,讓孫文亟思脫離對軍閥的依賴,創立國民黨自己的軍隊。爾後與兩廣軍閥及共產黨合作,收復上海及南昌,奠定未來統一全國的基礎。後來的黨內分裂或是國共鬥爭,都是在黨國體制下造成。尤其到台灣民主化之後,過去這段歷史應該隨著時代變遷而調整。百年之後,台灣軍隊已經國家化了,陸軍官校也應具備國家化以後的新黃埔精神,不能再以百年前的黃埔精神框架冠在新世紀陸軍官校的教育或校友身上。

在國民黨歷史中,將黃埔軍校比擬為軍隊的起源,主要在凸顯國民黨對軍隊的領導。在此情況下,許多過去接受國民黨歷史教育者相信,東征、北伐、剿匪、抗戰、戡亂等作戰,都是黃埔師生所建立的功業。蔣介石也希望透過對黃埔精神的提倡,能夠號召反攻大陸,再次統一全中國。黃埔校史中夸言「中華民國歷史就是國民革命軍的歷史,也是黃埔軍系的校史。」但是這樣說法在過去國民黨一黨專政時,還說得過去。但在台灣民主化後,軍隊也不再承擔政黨的任務與角色時,黃埔精神的黨國幽靈應該要完全去除。

近期有某位退役少將,因為常常發表本土價值優先的評論,遭受許多黃埔校友的責難,有的說他不學無術,有的說他晚節不保等。但任何人都可以看的出來,這些人的評論仍然是以黨國時代的黃埔精神,道德性指控這位將軍。這位將軍並未犯法,憲法也保障所有人的言論自由,以這種家父長模式的指控,以及黨同伐異的批判,仍停留黨國體制下的黃埔精神。那麼多的高階將領跑到中國參加統戰活動,也不見這些團體或名嘴將領的嚴厲批評,足見藍綠意識形態深入的超越黃埔精神的內涵。

事實上,蔣介石從一九三四年開始才提及黃埔精神,他將革命精神與黃埔精神連一起,就是對軍隊黨員的基本要求,希望他的「學生們」能夠為黨國犧牲,負起應有的責任,團結一致達成軍隊的使命,形成了以後的黃埔精神。即使到現代軍隊中,仍應該繼續傳承犧牲、團結、負責精神。但有的退役將領將只存在三年的廣東黃埔軍校遺址視為必須朝聖的麥加,那就大可不必。因為陸軍官校雖然經過許多變遷,仍然屹立於鳳山現址。只要中華民國存在,陸軍官校就存在,黃埔精神就存在。任何假借黃埔精神的統戰,只會凸顯中國拉攏退役將領,分化軍隊團結,打擊軍隊與政府關係的邪惡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