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為了選票 可以犧牲國安嗎?

中共武力併台政策從未改變,以往只發生過斷橋以阻攻,還未出現過築橋幫敵人助攻,有這種政客,還需要敵人嗎?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十一月二十九日拋出在國安無虞的條件下,推動金門與廈門「通氣、通電」主張,並支持金門舉辦「金廈和平大橋」公投。還說「若是多數人支持,他會盡快協商,並啟動評估金廈和平大橋工程的條件與可行性」。

無獨有偶,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早在七月,即拋出興建「金廈大橋」的主張,他說「從金門連接廈門機場,可解決金門人的水、電、垃圾及交通等問題,做一條橋,金門的問題就解決一半」。還說「金門是解決兩岸紛爭很好的示範地點,這裡若能處理好,才有辦法去處理兩岸問題」。外界對侯、柯發言的質疑,大多圍繞在國安疑慮。認為兩人除了向中國表態示好,刻意配合習近平提出的「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的政策外,目的更在爭取金門深藍選票。

先不要談中國介選,侯友宜開出「金廈大橋」國安無虞的條件,但甚麼是「國安無虞」,如何讓「國安無虞」卻未說清楚;對於「金廈大橋」公投,亦未釐清係屬於全國性公投,或僅止於地方自治事項的地方性公投。「金廈大橋」如果有可行性,長達八年的馬英九執政時期不是早蓋好了?柯文哲說,「若擔心中共會從金廈大橋打過來,就把橋炸掉還不容易」,還說「相信中共會從金廈大橋長驅直入真的是白痴」。如此缺乏軍事常識和政治判斷的人,你放心讓他擔任總統嗎?

平心而論,因地理位置的關係,政治上金門民眾雖然享受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但經濟上、文化上及情感上,早已寄生於廈門與中國,此從金門歷來選戰中,均由深藍候選人獲得絕對多數的選票,不難窺知。因此,興建「金廈大橋」顯然符合多數金門民眾的需求與支持。但「金廈大橋一通,共軍坦克及軍事勢力可能長驅直入金門,就像清軍進入「山海關」一樣,要說沒有國安疑慮,當然違反常識。

翻開全球戰史,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人民解放軍進攻大韓民國,引發韓戰。當時韓國總統李承晚下令韓國士兵死守漢城(首爾),但面對北韓有備而來的突襲進攻,漢城很快就岌岌可危。六月二十七日,大韓民國陸軍決定炸斷漢江大橋與鐵道橋,甚至於犧牲許多還在橋上的友軍和難民,以減慢朝鮮人民解放軍入侵的步伐,保住反攻的生機。

去年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軍隊從多方入侵烏克蘭國土,逼進首都基輔。烏軍為了阻止俄軍坦克壓境,決定把境內的好幾個橋樑炸毀。其中一座海尼切斯基大橋,烏軍趕在俄軍入侵前在橋上裝置炸彈,但眼見俄軍已經準備通過橋梁,一名工程兵史卡昆正在橋上,他主動用無線電跟同袍表示自己會用手動方式引爆炸彈,並向所有人道別,隨後橋梁爆炸,他為國壯烈犧牲。

史卡昆的英勇炸橋行動減緩了俄軍的前進速度,是基輔至今沒有淪陷的關鍵,許多民眾紛紛稱讚他是烏克蘭英雄。以上兩個案例說明炸橋阻攻不是那麼容易,戰爭中以斷橋來阻止敵人入侵的壯舉不勝枚舉,如今台灣卻出現以築橋方便敵人入侵的選舉政見,實令人不解。

「金廈大橋」對金門民眾來說或許是攸關經貿、民生的議題,對中共而言,則是帶有政治、軍事目的之統戰,但對台灣來說,毫無疑問更有國安的風險。俗話說「選舉是一時的」,更說「國安高於一切」,為了選票放棄國安,犧牲後代的未來,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