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疫情致勞工磨難多 除補助外政府要注意通膨

受到疫情仍嚴峻影響,各行各產業很多都受到影響,包括八大行業及許多觀光餐飲服務業,紛紛宣布暫停營業或宣布倒閉,儘管政府緊急推出紓困四點O措施,但紓困金額及時程終究有限,許多人仍深陷疫情海嘯中,主計總處近日公布發布五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百分之二點四八,為連續二個月衝過百分之二的警戒線,漲幅更創二○一三年三月以來最高。

而在去年疫情大規模爆發後,各國政府為降低病毒傳播速度,相繼祭出封城、禁止人民跨國旅行等嚴格管制措施,導致全球經濟活動停滯,在經濟迅速萎縮的壓力下,各國推出對個人與企業直接補貼的紓困方案,也採用大幅降息與大規模QE等極端寬鬆貨幣政策,美日歐盟等國家為了刺激經濟,一方面大幅增加政府支出,擴大需求,形成推動通膨的最主要力道。

台灣通膨雖然沒有美國嚴重,但因台灣長期物價穩定,再加上薪資停滯,一點點通膨都會形成很大的反彈,尤其是現在台灣正面臨嚴重的疫情衝擊,國內的餐飲、旅遊和其他相關服務業正面臨需求不足的問題,但是必需同時面對原物料上漲的困境,這是政府部門應要密切注意的;在紓困方案陸續到位後,通膨蠢動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台灣不像美國有景氣過熱,但倘若近期國內疫情升溫未大幅度扭轉經濟情勢,仍應對當前物價走揚保持警戒

在面對疫情的壓力下,許多民眾已失去了工作收入,若不幸通膨再增加,隨即帶來股票上漲、房地產上漲,接下來就開始炒作商品及物資,是惡性通貨膨脹的開端,政府對於物價平穩一定要強勢介入,否則通貨膨脹及失業率愈高,民眾對於生活的痛苦感受亦會愈高;再者我國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各種經濟活動受到國際因素影響頗大,若全球高度寬鬆貨幣政策的趨勢不變,台灣亦將面對成本推動與需求拉動的物價上漲壓力,如何因應通膨風險可能是台灣經濟今年最大的挑戰,政府應進行超前部署,才能維繫台灣經濟的永久穩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