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福島核廢水疑慮 政府應謹慎面對

近期日本政府決定將福島核廢水排入海洋,由於儲存槽明年秋天全滿,處理廢水刻不容緩。但當地民眾反對聲浪,台灣民眾則擔心著未來是不是沒有秋刀魚可以吃,或是被汙染後影響到沿岸海域。

值得注意的是福島核廢水與正常運轉核電廠廢水不同,擁有更多種類輻射物質。為了讓反應爐保持穩定,福島核電廠必須注水冷卻,這些冷卻水加上流進反應爐的地下水及雨水等,形成含有超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汙染水。

這些「汙染水」按照正常程序大量稀釋後,發現了一般核廢水中幾乎不會出現的元素,像是鍶九十、碳十四、銫一三七等幾十種。國際環團組織「綠色和平」根據日本提供的最新報告進行分析後,多餘的元素有些能夠在環境中長期存在,逐漸進入食物鏈和人體,危及人類的健康。

另外,三一一事故發生後,就接連爆發含有超標輻射物質的汙染水流入海洋,甚至還發生流入大海後超過一個月才對外公布的情況,造成當地人對日本政府、東京電力公司的不信任,且沿海漁業即將進入捕撈期,福島漁民都強烈抗議,認為他們過去十年來的努力都將白費了。

至於台灣早有針對漁獲進行放射性物質的檢測,原能會曾表示「日本海域即使有汙染,也達不到台灣」。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則強調,若邊境產品發現輻射超標,將立即退運或銷毀;市場端的水產品若發現輻射超標的情形,也將全數下架回收銷毀。

三一一核災讓台灣人對於核能產生了相當大的安全性疑慮,社會上瀰漫著一股反核氛圍,不論是福島農產品進口或是核四廠存續,都帶給國人心理恐慌。即便是日本政府和台灣政府努力提供各項安全檢測標示來保證食安,都很難化解大家心中疑慮。

雖無法阻止日本政府的作為,但台灣政府應趁勢促進國人對於核能發電的認知,以便減少民眾恐慌。另一面應提高標準、高頻率檢視各地的進口漁獲,像是增加更多種類的放射物質檢測項目,例如鍶九十等、漁獲應詳細標示產地,而且檢測應公開透明並擁有第三方機構認證,才不會讓民眾覺得都是政府說了算,畢竟有沒有受到輻射感染,光寫「日本」兩個字是難以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