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蔡政府該正面看待兩岸交流創造和平

蔡政府如果認同美國、歐盟與中共政權維持對話的策略,就應正面看待兩岸交流。圖為7月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大陸外長王毅舉行會晤。(路透)
蔡政府如果認同美國、歐盟與中共政權維持對話的策略,就應正面看待兩岸交流。圖為7月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大陸外長王毅舉行會晤。(路透)

第十四屆兩岸海峽論壇日前在廈門揭幕,今年主題為「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希望能儘速恢復兩岸交流往來。在俄烏戰爭陰影下,海峽論壇能持續舉行,兩岸主政者都該珍惜。然而,在兩岸缺乏互信基礎下,會議呈現「政冷民熱」的不正常狀況,不僅沒有達到化解敵意的目的,反而讓朝野政黨淪為口水戰,蔡英文政府更是白白浪費寶貴機會,實屬可惜。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以預錄影片方式,代表朱立倫主席預祝大會成功,他表示「國民黨重視兩岸交流,將秉持黨綱黨章規範,推動兩岸交流、維繫和平穩定、促進兩岸和平發展」。他還提出三點呼籲:一、繼續執行和維護兩岸過去已經達成的協議;二、克服困難,降低兩岸交流可能的不便和成本;三、追求和平,包括努力促進有利於兩岸和平的外在環境。

主持開幕式的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表示,大陸仍堅持對台開放,並重申中共當局的立場,只要兩岸能維持「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就能改善兩岸關係與發展。陸委會則反擊其說法,強調台灣民眾不接受北京當局定義的「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並指海峽論壇只不過是大型對台統戰平台,還希望在野黨不要配合。

兩岸關係持續冷對抗的癥結,在於民進黨與中共對兩岸定位的歧見難以化解,甚至有惡化跡象。中共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不可能鬆動,更藉此打壓台灣的國際參與,使得民進黨有機可趁,利用國際社會抗「中」氛圍炒作「芒果乾」。蔡總統只說「願意以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為處理兩岸事務的基礎」,卻從未公開闡述兩岸定位,導致國民黨好不容易打造的兩岸溝通機制失去調和功能,也凸顯了維持兩岸對話的重要性。

不可否認,大多數台灣民眾一直不接受中共的強硬姿態。比如說,國民黨前主席江啟臣曾有意派前立院院長王金平率團出席海峽論壇,但大陸央視節目評論王金平訪陸破冰,字幕竟寫「那人是來求和的」,引爆爭議而破局,足證兩岸關係之敏感性,絕非任一方能恣意遂行。

民進黨同樣有短視近利的雙標心態。明明過去有許多綠營人士打著民進黨旗號到大陸參訪,現在為了鞏固政權,民進黨和蔡政府就抹紅主張兩岸對話、追求兩岸和平的國民黨賣台,甚至還將黨派私利置於國家利益之上,全然無視於當前兩岸正處於缺乏互信的高張力對抗當中。

美國與中共當局存在諸多歧見,但雙方仍有維持對話、降低衝突、嘗試尋求共識的默契,避免當今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歐盟雖然也將中共當局視為「系統性挑戰」,卻也不排斥對話化解歧見。民進黨卻一味以政治理由抗拒兩岸接觸,實在讓人很難理解:蔡政府到底是否有心化解台海僵局?還是想繼續用口水抗「中」為民進黨爭取選票?

兩岸應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以耐心與智慧逐步化解分歧,才能將台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夏立言就表示,國民黨將在「九二共識務實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交流對話,堅持反對台獨,由『求同存異』進一步走向『求同尊異』」。面對台海險境,蔡政府如果也認同美國、歐盟與中共政權維持對話的策略,就也應該正面看待兩岸交流,並且進一步尋求打破兩岸僵局、恢復溝通協商,這才是創造和平應有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