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解決臺灣青年失業問題 不能搞錯政策方向

日前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拋出,當選後要在對等、尊嚴、友善的前提下,開放中國學生來臺就學、就業,藉以此刺激台灣經濟,尤其「開放陸生來臺就業」的主張,遭到民進黨抨擊,將嚴重影響臺灣青年就業權益,該議題近日引發各界熱議。

中國大陸統計局曾公布,「中國青年失業率」今年一至六月依序為十七點三%、十八點一%、十九點六%、二十點四%、二十點八%、廿一點。從此一數字不難看出,不但處在較高水準,且呈現逐月攀升趨勢,中國今年上半年青年失業率平均為十九點五八%;反觀臺灣主計總處資料,臺灣在今年七月青年失業率為十一點九八%,今年上半年臺灣平均青年失業率為十一點四四%,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約為臺灣將近二倍。

難怪對手陣營會問,侯提出中國青年來臺的就業政策,難道是要協助中國大陸解決其青年失業率?此政策近日有網友留言「是在競選中國的特首嗎?有點讓人神經錯亂」。值得注意,這樣的政策一旦付諸實施,也應考慮是否會拉低臺灣勞工的薪資?這項政策若貿然開放,都會大大影響臺灣青年就業權益不管是哪一黨的總統參選人都要以審慎的態度面對。

另,中國大陸統計局自今年八月起已暫停公布青年失業率,遭外界指為「蓋牌」,顯示中國青年近期失業率相當嚴重,可能差到「已不適合」對外公布;而臺灣目前青年就業率,雖然比中國大陸要低,但政府相關單位還要持續提出增進就業相關政策,並改善就業環境。因此在此階段,候選人所提出的政策,應以「臺灣就業市場的利益」為優先,才能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

進一步分析,臺灣近年青年失業率偏高,原因包括過去教改廣設大學,大專畢業生人數從八、九年前開始下降,加上學用落差及疫情期間許多行業受到衝擊,尤其是服務業,許多大學畢業生,又鎖定服務業為主要就業產業別等綜合因素所造成。

因此解決青年失業率問題,建議各大學要超前評估就業市場需求人數,並調整各科系錄取人數,以免某些科系學生供過於求;在學用落差部分,鼓勵年輕人擁有第二專長,政府要開辦適合業界的職業訓練,以增加求職者的競爭力;若在職者因季節性或自願性失業,政府除提供失業補助、獎勵企業提供就業機會外,亦可釋出政府機關臨時性工作,俟就業市場出現適合機會時,讓這些臨時人員得以順利銜接。

綜上所述,要解決臺灣青年失業率問題,各政黨候選人所提出的政策,應優先思考對臺灣就業市場的利益,而非僅單向站在對岸角度思考,才不會被外界貼上「搞錯政策方向」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