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財政支出失控 國本即將動搖

政府債務愈來愈令人擔憂。80年代台灣經濟成長迅速,政府強調節約,財政收支基本平衡,是全球少數模範生之一。自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任政府都更強調建設與社福後,財政漸漸惡化,2016年底中央政府長期債務占經濟生產比重達到33.3%;人均債務超過23萬元,國人感到壓力沉重。

蔡政府第一任期認真面對債務問題,但人均債務也只比2016年降低不到1萬元;去年大選民進黨種種大撒錢的承諾必須執行,加上蘇內閣失控的花錢模式,政府債務問題實令人憂心忡忡。

無論是過去的兩蔣時代,或是新加坡和挪威,都認為政府和私人一樣,不得「寅吃卯糧」,即使是在財政艱難的戰時,預算都力求平衡。但李前總統任內開始大量舉債建設,為防杜政府恣意濫編預算造成巨大債務,立法院於1996年制定《公共債務法》,規範各級政府的債務上限,也規定只能在突發、例外的狀況下提出「特別預算」。

濫用特別預算成為常態

立法原意卻被濫用,債務上限成了可以彈性調整的「目標」,特別預算成為不用白不用的「福利」,沒有哪任政府宣稱她的預算平衡,只會宣稱距離「目標值」還有多遠。特別預算幾乎年年編列,例外成了常態,隨便搞個名目就編列特別預算,「前瞻基礎建設」塞進一堆不該列入的東西,甚至1年內2.0和3.0版都出現了,彷彿年年都是例外、季季都很特別,還可以先花錢再編預算「償還」,只要未達上限,在立法院多數下就是我的「權利」。

這種對國家債務無感,花錢像開水龍頭一樣,先膨脹預算,不行的話就編入「特別預算」的放縱心態,已在近來的預算編列中表露無遺。

例如,農委會在「特別預算」中,竟然要花大錢(776萬元)辦全台「炒飯比賽」;衛福部為行政院長編列私房錢(52.8億元),對全民健保1年被丟棄藥品近200噸(約5億顆藥)卻無計可施;教育部對紓困2.0中補助運動產業未能執行的大部分(15億元)毫無掌握,卻繼續編列5億元在紓困3.0中。

這一大堆毫不考慮成本效益,隨便搞個名義就像開水龍頭一般要花費大筆預算的荒腔走板行徑,其實正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的最佳寫照。前瞻預算的鐵道部分9月初被國發會刪減過半,顯示行政院本身提出的前瞻特別預算先前就沒有審慎規畫,各部會當然有樣學樣,先匡列預算,通過後再努力消化預算,「上下交相賊」的結果,國債又如何會自動消失?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蔡政府天天標榜愛台灣,蔡總統宣稱「勞工是心中最軟的一塊」,但對只增不減的國債和即將破產的勞保基金絲毫不以為意。

在野黨提出「勞保財務永續特別條例」,要為勞保基金設立緩衝基金備用的作法,執政黨百般阻撓卻沒有任何對案。勞委會坦誠面對勞保基金即將破產的事實,規畫提出勞保改革方案,行政院卻橫加阻擾,將其無限期延後,等於讓全台勞工暴露在勞保基金破產、退休金可能縮水,甚至求告無門的風險之下。

學界支持政府在必要時使用「赤字預算」,其理論基礎來自於「凱因斯理論」,認為可在景氣差時以預算赤字激勵景氣,在景氣好轉後自然衍生預算盈餘來消弭債務,長期間之下收入和支出會趨於平衡。但今天政府的作為,將承平時期當成緊急狀態的處理模式,已完全違背理論,成為不負責任的敗家子,也剝奪未來應對惡劣環境的能量,是極不道德的政治態度。

蔡總統4年前上任時,信誓旦旦要求:「今天不改革,將馬上後悔」。結果卻言行不一,在該縮小國債的承平時期放任政府讓債務永續;對軍公教人員動輒以財政困難為由凍漲薪資,實質薪資下降將造成公部門人才流失,進而降低政府規畫和執行政策的能力,國政將日益惡化。

偷渡稅金滿足選舉利益

為了選舉目的,政府既不開源又不節流,面對台海風險、老齡化社會趨勢、勞健保虧損問題,軍購、長照、勞健保補貼都將是龐大支出,依照目前的財稅收入狀況,必須大量舉債。

面對極速失衡的財政問題,政府不但無能規畫解決,還偷渡預算胡亂花錢,譬如紓困3.0編列2100億預算,其中1235億元須用於「回補」2.0超支部分;再如編列行政院長的私房錢、全國炒飯比賽支出等,恐怕還有更多這類名不正、言不順,偷渡人民稅金以滿足個人或政黨選舉利益的支出,還藏在預算書中。

一個又一個財政大窟窿就在眼前,國本就要動搖了!在野黨若不強烈監督亦屬瀆職,已失「忠誠反對黨」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