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逆勢突圍 台灣需在政經穩定中求發展

面對當今國際局勢巨變,台灣不論在政治、經濟及對外貿易,隨時都可能面臨新的挑戰,也必須在逆勢中突圍,尤其兩岸關係近年頻現新危機,政經問題對台灣未來走向,已非僅能以「居安思危」四字輕輕帶過,執政者更應正視台海局勢,以及台灣經濟未來如何在穩定中力求發展。

全球高科技產業中,台灣儘管在半導體領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傳統產業中的食品、化學、生化和設備等,因缺乏區域市場,而無法加速發展,這是時代的演變,也是全球產業轉型下可理解的常態。

已邁入二○二四年下半年的台灣,更應看清目前國際現實的環境,不宜再以「政權」優於「國政」,自外於國際政經發展轉變,必須多一點實質的遠景,少一點與現實脫節的口號。

產業最基本的供電問題近來討論熱烈,經濟部長昨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發生跳電問題並非電不夠,而是妥善率的關係,現在維修人力嚴重不足,因此考慮引進移工,但目前尚未和勞動部討論,但這件事還滿緊急,本周內會和勞動部討論出一個結果。在野黨質疑,台灣天氣炎熱,預估七月、八月仍會有繼續跳電的問題,屆時是否又要拿松鼠當擋箭牌?

台灣經濟與供電問題其實牽絆緊密,引進移工或許是一解台電缺工的方法之一,但供電一旦不穩定,產業市場供應鏈勢將受到嚴重影響,這將是不爭的事實。

出口對台灣何其重要,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持續擴展,數位轉型需求延續的同時,但全球通膨、升息、俄烏戰爭、美中科技戰等變數,迄今仍持續干擾全球經濟及貿易成長力道,也有可能再度抑制我外銷接單表現,包括產官學界都在看下半年經濟變化,台灣切勿在政治及基本供電上失了籌碼。

面對外交關係,台灣應致力與更多國家及地區建立友好關係,以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透過推動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台灣可在國際上保持更大的影響力外,更需讓台灣的政治體制更趨穩定,擁有成熟的民主制度,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並透過多方參與及平衡利益,解決政治經濟等相關問題。

政府如企業,除了用人惟才,還必須廣納建言,學會面對與接受,並在逆勢中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