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透視反中大外宣媒體的底色

大陸「十一」連假重現觀光人潮與消費熱潮,遊客接待量、旅遊收入等指標性數據較去年同期已恢復約7成,基層城鄉「下沉市場」活力全面恢復。消費是衡量經濟景氣的「硬指標」,遙望大陸網購狂歡日「雙十一」就在眼前,內需反彈將加速刺激產能恢復,促使大陸「內循環」經濟逐漸站穩腳跟,擺脫疫情對外貿的衝擊。

依然深陷疫情的西方社會,對大陸「十一」連假展現出濃厚興趣。彭博社、《紐約時報》、BBC等西方主流媒體均刊發報導,不僅注意到大陸對10億人的疫情防控滴水不漏,還感嘆大陸「以驚人速度恢復到正常狀態」。如果說1個月前武漢水上樂園人擠人的盛況,給西方「猛然一擊」,此次連假整個大陸的恢復如常,則令西方「恍然大悟」。

大陸沒有被疫情擊垮,中共也沒有因西方國家的反中壓力而內部失控、政局不穩,這一點顯然出乎西方輿論意料之外。大陸前黨報編輯鄧聿文就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他日前刊文,逐項列舉了美國對大陸的施壓,反而讓大陸政治核心更穩定、民意更團結、經濟根基仍然牢固的事實,認為美方的一連串策略起到了「反效果」。

形成同溫層相互取暖

鄧聿文從體制內轉身成為不時針砭大陸時弊的親西方媒體人,但他仍然能夠較敏感地把握中國大陸的脈動,看到問題的實質。不過,無論在美國,還是在台灣、香港,總有不少人對「中國崩潰論」埋單,尤其川普政府對大陸展開貿易戰、科技戰,在地緣政治與軍事上對大陸施壓後,更多人相信大陸政治、經濟即將瀕臨崩潰,這就不得不提及《大紀元》這家媒體。

從嚴格意義上講,《大紀元》稱不上媒體,用民進黨政府創造的「境外代理人」概念或「政治宣傳機構」、「滲透來源」來形容會更貼切。尤其這幾年《大紀元》及其後台在美國政壇影響力愈來愈強、獲得的資源也愈來愈多。投其所好、一拍即合,《大紀元》和川普團隊、美國右翼的關係愈來愈難說清楚、講明白。

不過,隨著《大紀元》在美政治靠山的不斷強大,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更多了。原本美方或許期待《大紀元》能夠像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成為一把「插入」大陸政治敏感領域的尖刀,但《大紀元》藉機夾帶私貨,用文革政治鬥爭概念製作新聞,最後不僅誤導了美國決策者,還唬弄了西方輿論菁英層。

《大紀元》有辦法誤導海外輿論,一方面跟大陸內部的資訊管控、壓制政治異見有關。對於習慣政府受到媒體監督、在野黨可以自由批評的西方國家而言,大陸是一個「黑箱」社會。官方嚴管的統計數據、按表操課的新聞發布會、無所不在的網路審查,都讓西方世界,包括台灣,先入為主對大陸資訊採取懷疑態度,並負面解讀各種事件。

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已經成為白宮國安幕僚的博明。他年輕時在大陸採訪時被整肅的經歷,使他一方面了解大陸,但另一方面他的負面經驗也影響了他對中國政治的判斷。同樣,余茂春能躋身白宮決策層,固然和他本人政治立場有關,更關鍵是他能夠從中共「八股式」文稿和細微變化中捕獲弦外之音。鷹派主導了美國對外政策決策圈,動輒以「崩潰論」解讀大陸資訊,能夠印證鷹派對大陸認知的《大紀元》,就形成同溫層關係,相互取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大陸地方政府應對不力,社會瀕臨失序,加上警方慣性以「造謠罪」查辦網民、拘捕赴武漢報導的公民記者,讓《大紀元》的海外「公信力」大幅提升。然而,《大紀元》只看到大陸遭遇風險和危機的一面,基於自身政治立場而幸災樂禍,並未看到或不願看到大陸克服和扭轉危機的另一面。

宣揚主張非報導事實

《大紀元》所描繪的大陸,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解讀為「山雨欲來」:官方提倡節約糧食就是大饑荒前兆;西南水患就是三峽大壩潰堤訊號;官媒不同調就是派系鬥爭白熱化;基層群體性事件就是民意覺醒推倒政府。這種「高招」的祕訣在於「虛實結合」,抓住外界獲取大陸資訊的困難,對一些被證實、真實發生的事件或官方言行加以誇大和渲染,串聯起人們對大陸、對中共政權的負面想像,本質是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而非傳遞事實。

最近,「大外宣」或「大內宣」很常被使用,《大紀元》已經難以洗刷美國右翼反中「大外宣」的底色,同時也變成台灣特定立場的媒體、名嘴和政客自我壯膽的「大內宣」樣板。望著疫後強勢復甦的中國大陸,全世界都被《大紀元》誤導,台灣那些動輒以《大紀元》認識大陸的人,要趕快走出同溫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