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通膨壓力未歇 經濟成長的負擔與挑戰

台灣在全球通膨後萬物齊漲,迄今漲幅未歇,仍存隱憂。儘管官方認為近期通膨壓力出現減緩,但物價仍漲未降,卻是不爭的事實。二○二三下半年將進入台灣出口旺季,貿易業已摩拳擦掌,希望一反低迷出現好景,只是外銷與內需兩個市場不同,回不去的物價,仍對民眾起不來的實質薪資,形成消費動能的一大負擔與挑戰。

行政院主計總處十日發布今年一到五月受僱員工薪資調查統計,統計中形成憂喜參半現象,整體而言,實質經常性薪資為四萬一千五百三十二元、年增○·○二%,惟加計獎金和加班費後的實質總薪資五萬八千三百四十八元、年減○·八一%,為近七年首次落入了負成長。依官方的說明,實質經常性薪資受到內需服務業帶動及通膨降溫,出現正成長,但實質總薪資則受出口衝擊,讓獎金發放轉趨保守,持續出現年減情況。

外銷與內需市場的結構不同,對一般民眾來說幾乎無感,低薪下的薪資長年未調,才是身切之痛。受到出口連十黑影響,統計中的製造業受雇員工人數年減一·八萬人,創下十四年來最大的減幅;但近期受惠於急單、短單的增加,使製造業加班工時出現年情況,中止了連續十個月的加班工時負成長,這是否即指製造業有好轉跡象,實則還是個未知數,必須看後續產業變化。

今年亞洲四小龍的第一季GDP數據出爐後,香港二·七%,新加坡○·一%,南韓○·三%,台灣負二·八七%。敬陪末座的台灣與居冠的香港,是否也反映了香港的經濟將出現大反彈,在過去基期低的香港來說,至少目前尚難定論。

主計總處公布六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年增率為一·七五%,為二十三個月、二○二一年八月以來首度跌破通膨警戒線(二%),其中有十七項重要民生物資漲幅四·四七%,也創下十四個月以來新低。

全球經貿過去在疫情影響下出現的壓抑作用,將成二○二三下半年經濟是否反彈的一大觀察點,惟疫後時代樂觀者多,悲觀者少,若非俄烏戰爭、全球通膨及美中爭端未歇,各行各業的經濟體應有反轉的契機。

近年國際貨物及服務貿易在惡化中逐漸恢復常態,仰賴出口的台灣,自是無法自絕於外。面對全球不景氣衝擊,以外貿為主的台灣經濟體雖難有翻身能力,但台灣競爭力一向是國人引以為傲的亮點,三十年前與三十年後的台灣,仍必須增強經濟實力,一脫國內政治惡鬥下的經濟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