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開放萊豬換來台美貿易倡議,虛幻無實

6月1日台美先就五個議題簽訂台美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但從條文觀察,多屬重述我國已經加入國際條約內容,實際新增的內涵相當有限。(取自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
6月1日台美先就五個議題簽訂台美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但從條文觀察,多屬重述我國已經加入國際條約內容,實際新增的內涵相當有限。(取自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

美國放棄傳統自由貿易協議路線,但在退出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前身TPP後,國際經貿影響力驟減,進而改推不含市場開放與關稅調整的協議,既可迴避國會授權,又可強化盟國外交關係,且可將美國核心價值與戰略融入其中,提高美國的國際經濟影響力。

於是拜登政府去年五月推出《印太經濟框架》(IPEF),台灣因無法加入,美國遂另為台灣提出相近的《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六月一日,台美先就五個議題簽訂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但從條文觀察,多屬重述我國已經加入國際條約內容,實際新增的內涵相當有限。

雖然條文了無新意,但安排卻具高度的政治性,五月二十七日IPEF已就四大支柱中的供應鏈議題達成協議,僅剩下文字修正,就可完成簽署程序。美國仍讓台美協定優先於IPEF協定完成簽署,其中隱含的政治性考量不言可喻。

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僅次於中國大陸,根據財政部統計,二0二二年我對美出口七百五十點六億美元,年成長率達百分之十四點三。根據經濟部整理的資料,二0一二年台灣在美國市場排名第十一名,市占率僅百分之一點七一;但近二年排名已攀升至第八名,二0二二年市占率達百分之二點八三。

縱然在美國市占率大增,但觀察輸美主力產品,主要為電腦零組件、半導體與光學等精密儀器,多屬WTO《資訊科技協定》(ITA)的零關稅產品;反觀,非零關稅產品卻呈現下滑趨勢。觀察比較二0二二年與二0一二年輸美主力產品的變化,引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中華民國進出口統計」關稅二位碼資料,前十大出口品項中,除第八十四章機械用具及其零件類產品有明顯成長外,包含第八十七章車輛零組件、第七十三章鋼鐵製品、第三十九章塑膠及其製品、第九十五章玩具類、第九十四章家具類與第七十二章鋼鐵等產品,幾乎所有非零關稅產品占輸美產品比重都出現下滑。

關鍵在於《韓美自由貿易協定》於二0一二年三月正式生效,將近九成的工業產品立即零關稅,十年內逐步擴大至大多數的產品。《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韓國產品享有關稅優惠,我國傳統產業與主要出口競爭對手韓國,在美國市場形成不公平競爭,讓我國相關產業大受衝擊。這也導致我傳統產業國際競爭力逐漸衰退,而過於依賴ICT產業,特別是半導體已占我總出口近四成(二0二二年為百分之三十八點四)之譜,導致產業發展已出現「荷蘭病」。

政府將該協定刻意定位為「行政協定」,以規避國會審查,受到學者與在野黨的嚴厲批評。惟《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六十條明文:「各機關依其法定職權或基於法律授權訂定之命令送達立法院後,應提報立法院會議。」「出席委員對於前項命令,認為有違反、變更或牴觸法律者,或應以法律規定事項而以命令定之者,如有十五人以上連署或附議,即交付有關委員會審查。」在野黨亦得據此要求交付審查。

我國以開放有安全疑慮的萊豬與台積電赴美投資為代價,換得簽訂虛幻無實、中看不中吃的協定,但對台灣亟需的FTA與重複課稅置之不理。盼政府能務實面對台灣真正的需求,莫再玩弄務虛的台美協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