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防災知識不能只是紙上談兵

強震帶來的損失,民眾一生中碰上一次即難以承受,防災知識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平時就應該保持警覺,多加練習。

九月十八日台東縣池上鄉發生規模六點八的淺層地震,地震造成一人死亡百人受傷,不禁聯想到曾發過的九二一大地震,但不論是九二一或是九一八,都能感受到渺小人類難以對抗大自然災害的無力感,不論台灣有多抗震的鋼骨大樓、多即時的緊急地震通報、多優秀的救難團隊,面對地震多數民眾還是除了少部分人躲桌子、逃跑以外,更多是尖叫和不知所措,雖然學校裡教了許多演練知識,身體卻沒有隨機應變的本能反應。

日本三一一地震發生當時,東京地鐵站內人人規矩排隊耐心等候廣播指示,順序出站,沒有發生人擠人的意外。或是海嘯發生時,一群國小學生帶領著村民逃向避難所,最後一百八十四名學童全員倖存的英雄救難故事,這都是日本人對於防災訓練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民眾得以在面對災難來臨時,冷靜的反應及態度來處理當下的緊急避難。

據統計,今年已發生八次規模超過六點零的地震,氣象局表示,確實遠遠超過所謂的長期平均值,台灣可說進入「地震活躍期」。根據雅虎網路民調顯示,逾七成民眾沒有準備地震緊急避難包、逾三成民眾不知道避難包的內容有甚麼?顯示我們一般民眾對於防災應對措施準備不足。

避難包(或稱地震包、防災包)作為災害來襲時的緊急避難用途,須因應人們維持日常所需。消防署提醒,內容應裝有七大物品,「食物」與「飲用水」應備足三日份的量,可準備熱量較高的食物像是巧克力、餅乾,也可放入罐頭,或真空包裝的即食食品。

其次是「禦寒衣物」如防水外套、雨衣、小毛毯、暖暖包等,「急救藥物」如優碘、棉花棒、紗布、OK蹦等可視情況攜帶,以備不時之需。有慢性病患者需長期服藥時,則要記得放入個人常備藥品。不過,切記地震包要以「背得動」為首要條件,裝入維生必需品之後,再視個人負重能力增加。

「哨子」及「手電筒」可以提高在黑暗中獲救的可能性,「粗棉手套」則能避免雙手遭碎玻璃或瓦礫石堆割傷。另外,建議準備身分證、健保卡、存摺等重要文件影本,並放入親友的緊急聯絡資訊,也可以備妥零錢與少許現金。

備好地震包後,可檢測家中屋子是否做好防災檢核,重點項目有「玄關處淨空,避免擋住逃生出口」、「玻璃窗黏貼防爆貼紙」、「電視、家電下放置止滑墊」、「大型家具加裝角鋼固定」、「瓦斯桶加裝鐵鍊固定」、「鏡子遠離床邊、浴缸等處」、「時鐘、壁畫等懸掛物完整固定」、「櫥櫃內的重物盡量低放」等。

最後,隨時確認好緊急避難的逃生路線,國人多帶領家庭成員加以演練,因應地震相對頻繁的台灣,多次的居家防災訓練、提升民眾危機意識,遠比日後後悔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