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面對ChatGPT發展浪潮 各種挑戰不容小覷

隨著人類智能技術快速發展,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也成為智能技術中一大重要分項,其中討論度最高的莫過於ChatGPT。全名為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簡稱GPT)是一種大型語言模型,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透過訓練海量的人類語言數據、知識庫,生成高度自然的人工智能語言文本,包括文章、對話和回答等,使機器能與人類更加自然地互動。

自去年十一月由OpenAI公司發布這款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後,上線兩個月就已累積破億的使用者,成為史上成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式。根據App資料分析業者SensorTower的數據,Tik Tok在全球推出後花了約九個月時間達到一億用戶,Instagram則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而ChatGPT推出後便迅速破億、掀起熱潮,目前已被廣泛應用在自動客服、多語言翻譯、科學技術等多個領域,未來發展不可小覷,但這也不經讓人反思,這個程式將會帶給人類哪些層面的挑戰?

未來影響較大的行業層面,根據專家預測包括技術工作、媒體工作及教育界。首先技術工作如程式設計師、數據分析師等需編碼、計算機編程的技能職業,非常適合AI來執行這方面工作,因AI系統更擅長以相對準確方式來處理數據,能比人工更快速寫出不同程式、抓出錯誤,這也意味著能減少員工來完成更多工作;再來是媒體工作,包含文案、廣告、寫作和新聞報導等,因分析和解釋大量語言的數據訊息,是ChatGPT最擅長的技能,AI可以非常明確的讀取各種資料庫資訊,再撰寫成適合讀者理解的文章;最後則是教育界,因ChatGPT可明確地解決各種問答上的難題,雖然目前仍存在著錯誤和不準確,但未來只要經常訓練就能讓答案越來越正確,幾乎能當個隨時解決問題的老師。

面對強大AI發展的浪潮,究竟是毒藥、還是良藥已議論不休,但當初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設計的用意,並非要來完全取代人們的工作,若正確使用,是能幫助人們以更聰明、有效率的方式來完成工作;在國外有工程師靠著ChatGPT幫忙編碼、撰寫商業備忘錄,得以抽出時間兼差,讓荷包賺得滿滿;在媒體業,AI可以協助編輯台做很好且快速的判斷,大幅提升新聞媒體效率,將對媒體業者帶來很大幫助;而在教育界,台灣多所大學已將ChatGPT納入教學運用中,藉此調整試券、考題方向,長庚大學甚至斥資百萬,補助學生購買一千個ChatGPTPlus帳號,鼓勵學生組隊提出申請,發想將GPT運用在學習上。校長湯明哲表示,學校不能再培養一般的人才,而是要培育會利用AI來發揮創作、創造力的人才。

ChatGPT是一種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人工智能技術,它已在各行各業中展現出無限潛力,對人類而言,AI的發展既帶來機會,也帶來挑戰。日前義大利當局宣布出自資料隱私的疑慮,從三月三十一日開始,將暫時封鎖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創下西方國家首例,德媒《商報》指出,德國以憂慮數據安全為由,可能會與義大利採取同樣行動,與此同時,法國、愛爾蘭的隱私監管機構也表示,他們已聯繫義大利數據監管機構,以了解更多有關ChatGPT禁令的依據,將針對調查結果進行商討,而曾參與創辦OpenAI的馬斯克批評AI進程過快、恐危及社會,宣布將推出名為「Truth GPT」的AI平台,作為對ChatGPT的挑戰。

我國政府面對這股熱潮,是呈現共存的心態,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大陸百度將推出簡體中文版「文心一言」,擔憂大陸聊天機器人恐出現中國論述偏見,台灣已著手布局自己的版本,預計年底開發建立台版生成式對話引擎的模型,並將與各部會合作推出八大前瞻科研平台,目前所需預算合計新台幣三百四十九億元,針對其中的人工智慧布局,除了台灣AI卓越中心,AI的倫理、法制也會同步推動。

目前ChatGPT在處理語言方面表現已很優秀,但在解決複雜問題、自主思考和創新等方面,也帶來一些風險和挑戰,例如被不當使用和隱私安全方面等問題,這些情況仍需人們的參與和指導,並加強監管和管理,來確保AI的應用符合倫理和法律要求,並促進人與機器的和諧發展。

總之,與其害怕ChatGPT的出現和發展,為人類帶來新的可能性和挑戰,不如秉持包容的心態來應對,並在學習和掌握AI技術過程中,不斷精進自己,保持競爭力,以便在未來獲得更多機會和可能性,為人類生活和進步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