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陸令 肥了進口車 衝擊台廠供應鏈

防堵大陸車款來台銷售,經濟部8月起訂出史上最嚴格之國產化規定,衝擊供應鏈。以英國品牌MG為例,因被大陸上汽集團收購,影響首當其衝,以其在台年銷約2萬台估算,直接帳面損失近百億元,若再加上未來規畫導入的大陸車款,以及因應新制上路須修改產線,或無法出貨的違約單,整體損失飆破百億元。

這項「禁陸令」之所以惹議,在於對大陸車款定義除比亞迪、吉利、奇瑞等大陸自主品牌,還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陸生產者,等於與大陸沾上邊就不放過。其次是溯及既往,連已上市車款都納入,更衝擊現有銷售。

以中華汽車製造的MG為例,因被大陸上汽集團收購,就算是大陸車款,即日起適用國產化率新規,已上市車款首年需達20%。然這與中華車訂出明年4到6月,讓所有車型的國產化率達15%到20%的目標有時間差,最糟狀況是現有訂單難以交車,損失恐難估算。

車廠主管指出,台灣市場太小,任何新車導入都會面臨接受度的考驗,初期協力廠接單意願一定不高,國產化率低是常態,然汽車涉及人身安全、又有上萬個零件,在技術、生產上都有其複雜度,還要經過驗證程序,國產化率需要一定時間推動,無法一蹴可幾。

車廠主管認為,政府用意識形態防堵大陸車款進入台灣,心態是「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能放過任何一款」,但就算要拚國產化,也該循序漸進,政策公布後2天就生效,別說供應鏈根本沒辦法跟上,就連已經下訂的車主,都可能拿不到車,車廠及消費者都受害。

事實上,經濟部訂出最高35%國產化率,並沒有積極與業界討論過,而是逕自宣布實施,已引發「何不食肉糜」的批評。另一個令業界不滿的原因,是經濟部雖強調公平競爭,但新制只規範陸廠零件,並未限制東南亞國家等非台灣製造的零件,其政治針對性極強。

資深車界人士表示,經濟部口口聲聲說要保護台廠,才提高國產化率,但忽視台灣車市每年僅有40多萬台規模,汽車產業是規模經濟,一味拉高國產率勢必增加成本,漲價就更沒有人會買國產車,等於是把市場讓給進口車,到時台廠更沒有生意做,這是哪門子的保護?

資深車界人士建議,沒有任何一家車廠會反對提高在地化合作價值,但應循序漸進、而非揠苗助長,就算要硬上新制,也不是一句「溯及既往」就要車廠無條件配合,應要有調適緩衝的時間,否則政策美意將適得其反。